李一鑫
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部,重慶 401120
在我國,對公民的管理過程中,需要充分落實法律的約束力,社會發展需要將誠實守信原則作為基礎,改變傳統的訴訟模式,相關民事訴訟機構工作人員需要明確誠實信用原則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在原有的發展基礎上進行改良和優化,不再單一地通過法律法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還需要全面提高人們的綜合素養,促進人們的道德規范化發展。因此,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如何適用信用原則,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用需要以司法當事雙方為主體,對審判人員和訴訟人員起到約束的作用,很多法律條文的規范中都明確地顯示出了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精神,但缺少司法適用的條件。
我國在完成《民事訴訟法》修正工作之后,誠實信用原則開始作為一項獨立的規定,存在于我國的法律明文規范中,由此可以看出,誠實信用原則對我國立法機構的重要性。但從社會宏觀條件看,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界定尚不明確,需要針對信用原則適用和社會矛盾之間的差異性,從不同的司法角度進行探討,誠實信用原則涵蓋著多樣化的法律內容。首先是行為意義上的誠實信用,一般在對司法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在進行訴訟時會形成固定模式的行為習慣,法律訴訟需要秉持正義的原則,帶有誠實善意的訴訟態度,從實質意義上看,誠實信用主要指的是法院、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之間,為了維護雙方的利益要求,保證社會之間的利益平衡提出的法律依據;結合實質看,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平衡性,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探討理解,主觀方面則是當事人需要秉持善意的訴訟態度,明確自己并未侵害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從客觀上看《民事訴訟法》的應用,需要法院對當事人具有一個善意的主觀態度,能夠對案件的形式進行深入探究,了解訴訟行為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誠實信用原則需要在法律體系中始終秉持善意、不欺騙的特點。同時,誠實信用原則還帶有宣示性,在民事訴訟案件處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意義,可以通過對訴訟行為的規范化管理,降低棄權濫用司法現象的發生幾率,有效地規劃訴訟行為,減少惡意訴訟問題的發生,滿足基本社會訴訟需求,法官還需要結合誠實信用原則合理地使用裁量權,對訴訟雙方當事人進行平等的保護,減少當事人申訴和上訴等行為的發生,降低訴訟的成本,縮短訴訟的時間。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泛濫性和隨意性。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應用,從立法層面上看,制定出了較為詳細的司法規定,但是在社會實踐的層面上看,經常出現新規定與立法適用性存在沖突的問題。首先是放棄訴訟權利,訴權放棄主要指的是訴訟當事人對當前訴權的合理安排,在簽訂的訴訟合同中明確地表示出想要放棄訴權的意圖。但由于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對訴權合同進行詳細的規定,因此在進行訴訟案例的審查過程中,雖然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的約束力依然存在,但在審判時卻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失誤,從而因訴權放棄導致案件不受理問題的發生,但是法官卻有權利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同時,一般在進行二審提出的過程中,結合法律明文規定看,訴訟當事人可以在二審中提出新的要求,法官則可以與組織溝通進行案件調解,調解失敗之后需要告知訴訟當事人重新起訴,也就是說,訴訟當事人有權利在二審中提出要求,但《民事訴訟法》卻沒有阻止這一做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上訴問題,上訴本身是訴權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屬于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旦當庭的法官認為上訴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就可以駁回上訴。
(二)誠實信用原則和具體規則的沖突。誠實信用原則的提出,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明文規定中,存在著很多重合性內容,例如,假設被告為了逃避責任,而對目前已經生效的判決提出連帶責任,與原告共同進行虛假信息的制作,想要通過虛假訴訟轉移一部分財產,案件如果采用誠實信用原則,就會導致一般條款與具體條款之間適用矛盾的發生,同時在進行原告與被告財產糾紛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原告為了能夠進入二次審理,而對被告是否履行配合義務進行提出質疑,將一審結果肢解、推翻,與誠實信用原則內容不符,案件在不具備明確的法律規定的條件下,自動地選擇了誠實信用原則,但卻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作為支撐。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判例推動。結合我國當前的司法現狀看,單純地依靠法官在案件中運用法律進行誠實信用原則的轉化,制定出具體的使用原則具有較大難度,存在著法律內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適用性不強的問題,因此需要進行優化。假設通過歸納總結的方式,將相似的案件進行類型劃分,將整個整理的過程處于開放的狀態下,能夠保留本身原則性的同時,發揮出對外的延展性優勢,對未出現的類似案件處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價值。隨著同類案件越越多,類型化的劃分形式也會越來越完善,在同種類型的案件審理過程中,相關司法人員才能夠更加明確案例之間所具有的差別性。
(二)誠實信用原則和具體規則之間的適用關系。具體規則是對原有法律內容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優先適用性,只有在具體規則無法全面講解和類推的情況發生時,才會選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主要的司法依據,具體規則的確定性,可以有效減少法律的適用爭議,保證法律的運用合理性。從維護法律運行穩定這一方面看,誠實信用原則明顯不如具體規則,在具體規則產生法律漏洞時,在個案中可以通過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補充,充分體現出誠實信用原則具有其他規則所沒有的包容性,能夠對現有的法律規定進行糾正,同時在對二者關系進行考量時,誠實信用原則,更加具有適應性,法官需要在接觸案件時進行詳細的審查,明確各類法律條文中的不同規定,嚴格按照適用準則進行案件審理。
綜上所述,在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的適用過程中,需要針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司法適用進行詳細的分析,我國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用存在著泛濫和隨意的問題,同原有的具體規則產生了一定沖突。想要全面提高信用原則的應用有效性,就需要通過判例推動,明確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過程中與具體規則之間的適用關系,提高我國法律的權威性,促進我國司法規范化發展。誠實信用原則作為道德化原則的一種,能夠在法官的司法審判過程中提供較強的適應性和伸縮性,為疑難案件的審理提供權威性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