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朦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保安處分,起源于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是一個刑法學上的理論概念,由刑事實證法學派學者提出,用來補充亦或是替代傳統刑罰的一種新的防控犯罪的手段。目前在我國刑法學界,關于保安處分概念表述的方式各異,但是在學者們觀點的基礎上,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即保安處分是指因特定的行為人具有社會危險性,而由國家司法機關對其采取的旨在打消行為人再犯或者將犯的念頭,達到維護法秩序和保安社會的目的以矯正、禁戒、強制醫療、教育感化為主要手段的替代或者補充刑罰的社會防衛措施的總稱。
保安處分因其不同于傳統的刑罰,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保安處分以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為前提。人身危險性,是指由行為人自身情況所決定的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此處是指行為人再犯與初犯的可能性。對行為人適用保安處分,并不一定需要行為人的行為符合刑法上的犯罪構成要件,不需要存在客觀的犯罪事實,只需要行為人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險性,可以不必構成犯罪,但是潛在上可能犯罪,或者受到過刑罰的懲罰但仍然不能排除其再犯,這樣的情況下,就可對其實施保安處分。
2.保安處分以特殊預防為目的。保安處分是通過非刑罰的方式對于實施了特定犯罪行為而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者具有潛在人身危險性的人加以束縛,以達到保安社會之目的。區別于刑罰的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也有別于傳統刑罰的報應論,保安處分是在做一個事前的預防,是積極主動的消除或者削弱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從本質上來講,起到一種特殊的社會防衛目的。
3.保安處分的適用對象為符合特定條件的人。
保安處分是一種替代或者補充刑罰的制度,如果按照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以及意大利刑法學家菲力的“一元論”的觀點,保安處分與刑罰的目的都是預防和懲治犯罪,保安社會,從根本上講二者是一致的。
一元論重點說的是刑罰與保安處分二者的共性,把對犯罪的的預防和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乃至對犯罪的懲罰歸結到一起,其主要的內容就是社會防衛、保安社會,是社會防衛的理想狀態。但一元論也有其不足之處,一元論忽視了傳統刑罰的報應主義中對犯罪懲治的思想,單純的預防將使得刑罰的懲治和預防犯罪的功能削弱,從而為社會的穩定以及法治化建設埋下隱患,所以,筆者認為,一元論的觀點有待商榷。
除此之外,德國刑法學家克萊因,認為保安處分與刑罰應該作為兩種不同的制度存在于刑法之中。刑罰起的作用是懲治犯罪分子;而保安處分的設置則是對犯罪進行事先預防,進而達到保安社會的目的。正如我國很多刑法學家所言,保安處分應當作為刑罰的補充,意在彌補刑罰在適用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此為“二元論”觀點。
筆者認為,保安處分與刑罰二者并不矛盾,也并非相互包含,二者是并列地位,相輔相成,二者有機結合,將共同構筑較為完整的刑法處罰體系。
治安管理處罰是由公安機關針對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又不構成犯罪的行為人,予以處罰的措施。
筆者認為,相比治安管理處罰,保安處分雖帶有刑法性質,卻也有別于刑罰,它采用的是一種事先的特殊預防,是降低行為人社會危險性的有效措施,效力應當處于治安管理與刑罰之間。如果按照貫徹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治安管理處罰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其在立法上、適用上將越來越面臨挑戰。
立足于目前的嚴謹的立法現狀以及理性的刑事政策思想,我們可以看得出法律在不斷地加強對人身自由以及人權的保障,在合理范圍內給予行為人實體上和程序上的保護,是法治進步的體現。同時,刑法修正案中保安處分措施的規定,也讓我們看到了保安處分的曙光。但是,在目前構建保安處分制度的構想下,還是困難重重。首先需要經過學界專家結合司法實踐進行充分論證;其次是借鑒國外的立法例,如何更好地將其融入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另外,雖然目前已有不少保安措施,但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的代價可謂是巨大的,還需慎重考慮,認真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