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澤
寧波大學,浙江 寧波 315211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固體廢棄物,這是我們國家首次將固體廢棄物處置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中,表明國家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置的高度重視。作為固體廢棄物的一種,社會源危廢廢棄兼具有作為固體廢棄物的危險性以及有毒有害性,加上其本身來源廣泛,相比一般的危險廢棄物更加的難以監管。
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我們國家將危險廢棄物分為46類479種,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社會源危廢本身具有一般危廢高度危險性的特點,同時由于其來源廣泛,數量眾多的特性,導致其去向難以監控,要實現對其追蹤監管十分困難。據統計,2012年上海全年產生廢舊節能燈約1500噸,但回收量只有10噸,回收率僅為0.67%。
社會源危險危廢物的全程監管,主要包括對其來源的定位,以及其去向的追蹤,涵蓋對風險進行識別、評估、控制以及事故應急等多個環節。雖然目前在工業源危險廢棄物等方面,通過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的有機結合,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全程監管制度,對于品種眾多、來源復雜分散的社會源危廢廢棄物,作用十分有限。
為了實現對危險廢棄物的監管,我國現行的《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規定了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對一般的源危廢廢棄物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主體進行明確,進行分段的法律控制,但由于社會源危廢來源過于廣泛,從產生到流通經過多個環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其無法像其他的危險廢棄物那樣得到進行有效的集中收集。
社會源危廢主體責任的劃分,應以社會源危廢流通過程中各方的違法行為程度為依據。就如同上文提到的,傳統的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無法有效的運用在社會源危廢的監管指導,現階段又缺乏有效的信息記錄的方式,使得定責的依據缺乏,進而導致責任劃分困難。
條形碼它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條形碼可以標出物品的生產者、生產日期等許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等許多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我國危險廢棄物轉移聯單制度運行的過程中,大多還是采用紙張記錄的方式,所能記錄的信息十分的有限,容易損壞遺失,通過產品身上附加的條形碼標簽記錄信息,便可以有效解決以上的問題。
全程監管是對社會源危廢監管最核心的內容,來源不曉、數量不清、去向不明的特性大大的增加了監管實現的難度。通過引入條形碼技術,在社會源危廢的產品生產之初,就對其附加條形碼標簽,同時條形碼記錄的信息,實現社會源危廢的數目以及其未來的流通去向的有效記錄,真正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生命周期的監管。
社會源危廢最初也是作為產品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流通,再使用之后才成為了所謂的廢棄物,通過條形碼技術,記錄最初生產過程中的產品的信息,以及流通過程中的主體的信息,可以快速的實現對社會源危廢的追蹤定位,迅速在復雜的社會源危廢的流通過程中找到責任主體。
將條形碼運用到于社會源危廢的監管領域,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全覆蓋的綜合管理網絡,從而實現針對生產企業產品回收、運輸和再生的智能化、科學化管理。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分類回收的意識,減少了部分消費者由于責任人難以確定導致其不履行社會源危廢分類回收的僥幸心理。
將條形碼技術運用于社會源危廢的監管中,開啟社會源危廢信息化管理新思路,實現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對于解決目前社會源危廢監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完善追蹤技術的同時,基于條形碼追蹤系統,對原有的監管制度進行完善十分的有必要。
結合國內外一些先進的實踐經驗,嘗試通過條形碼對社會源危廢的信息進行記錄,建立其從產生到回收再生產的全過程監管制度,確保社會源危廢收集、轉移等等過程中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真正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危險廢物的全過程監管。
通過對社會源危廢從產生到再生進行不同階段的劃分,明確各個階段不同的責任主體,損害發生后便于找到出現問題的階段從而要求責任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產品生產過程中將商品的編號、廠家信息等記錄到條形碼中,通過掃描條形碼,可以隨時查詢該危險廢棄物從產生到收集過程中的信息,從而明確責任主體,完善責任劃分。
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將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到其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別是產品消費后的回收處理和再生利用階段。通過條形碼技術對社會源危廢進行統一身份標識、結合移動互聯技術構建全程追蹤的社會源危廢的生產及流向綜合管理網絡,實現對產品從產生到再生的全過程的追蹤,真正實現生產者責任延伸制。
通過條形碼,可以及時的了解其從生產加工到后期的流通環節的所有信息,追查危廢的歷史,當風險發生時候,生產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切斷危險源,以此避免損失擴大。但是,要想達到對社會源危廢全程監管的目的,必須要還要其他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的配合,建立以條形碼追溯為核心的多種法律制度共同配合的制度體系。
信息披露制度是完善對社會源危廢監管的重要保障,通過及時的將條形碼記錄的信息向社會公眾公布。其包括公眾個人的信息掃描查詢以公共部門的依職權公開兩種,其披露的范圍應該包括與社會源危廢有關系的信息,包括危廢存儲與運輸的記錄等。通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整個過程中的信息公開透明化,以完善對社會源危廢的監管。
通過條形碼記錄的信息,快速定位問題源頭以及進行問題產品的召回,如果沒有條形碼追溯制度,要追蹤問題產品的去向則十分困難,所以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目前法律中對于召回制度的規定過于的原則化,缺乏對社會源危廢的針對性。所以,為使得兩者有效配合,應該以條形碼追溯制度模式為核心,完善問題產品召回的管理機構與具體的實施細則。
本文從分析社會源危廢監管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探討條形碼技術的引入對社會源危廢全程追蹤的重要意義,最后嘗試對社會源危廢的條形碼全程追蹤法律機制進行設計。社會源危廢是當下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從技術和制度上完善對社會源危廢的監管也是當下十分熱門的話題。各個地區也先后的開始嘗試通過信息化的方式對社會源危廢的監管的實踐活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社會源危廢的全程追蹤的領域,一定會有傲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