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銀 李 謝 陳麗瓊 馬夢玲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本文所指的侮辱行為是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貶低他人的人格、損害他人的名譽的行為,包括當面或以網絡或其他途徑對他人進行辱罵、嘲諷、羞辱等。校園侮辱一般發生在校園內以及學校周邊以師生為主要活動群體的區域,對于校園侮辱這種行為,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對待措施。大部分國家對于校園侮辱行為的界定都不一樣,比如日本這個國家,他們在對校園暴力侮辱行為重新定義后,對這種侮辱行為不再局限于那種持續性的攻擊和傷害程度,而是注重學生的遭遇與他自己有社會關系的人對他進行的心理性和物理性的攻擊,使他精神上遭受了痛苦。最重要的是這種校園侮辱行為不區分校內或是校外。而美國的法律對校園侮辱行為也提供了大概的定義,他們的觀點是經常性的,故意性的,帶有侵略性的傷害別人的行為,包含嘲笑、侮辱、漫罵、使詐和對他人進行身體上的攻擊等的行為。
校園欺凌和侮辱行為的嚴重程度來看,可以將其分為違規、違法行為以及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1款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場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相對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p>
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是校園侮辱行為的四個必備要件。
校園侮辱行為是以學生之間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導致他人人格、名譽受到損害的行為,如故意公然毆打他人讓其出乖露丑;或是語言上的辱罵、嘲諷、羞辱;又或是在網絡平臺發布各種信息詆毀中傷他人等。侮辱行為直接涉及到的民事權利有人格權和名譽權,但由于校園侮辱行為的復雜性,使其他校園暴力行為在一定情況下發生演變,往往還會涉及被侵權一方當事人的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財產權,上述權利都屬于民法規定的自然人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人身、財產權利,違反法定義務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當然具有違法性。
損害事實客觀存在,這是民事責任的前提和依據。如果損害事實客觀存在,那么行為人的行為必然構成侵權,就需為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校園侮辱行為造成的后果,包括人身、精神、財產三方面的損害事實。
也就是說損害事實必須是由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否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我們仍需注意,有些行為雖然是構成發生損害事實的一個條件,但它卻不是真正的原因。校園侮辱行為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指被侮辱一方所遭受的人身、財產損失與另一方的侮辱行為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聯系。
一般情況下,學生實施侮辱行為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其目的在通過毆打、嘲諷、戲弄等方式使他人的人格受到羞辱、名譽遭到敗壞,因此要求對于侮辱行為都是明知而為之,對于損害結果及損害程度至少存在過失心理。在中小學生當中,絕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其主觀故意不屬于法律上的過程,我國《侵權責任法》有此規定①,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侮辱行為,其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即為這種情形下的主觀過錯。
一般來說,加害人是具體實施了侵害行為的人,而受害人加害人而言的,沒有加害人就沒有受害人。在民事法律領域,加害人就是侵權人;在刑事法律領域加害人就是犯罪人。加害人與被害人是對立的,加害人與被害人的相互關系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加害人可能同時是被害人,被害人也有可能同時是加害人。加害人的加害對象一般情況下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
在《侵權責任法》中,針對被侵權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學校方面規定了不一樣的歸責原則。這是立法當中考慮到的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盡相同,而對學校方面責任給予不同的規定。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中受到損害的責任認定標準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9條的規定:(1)假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等教育機構遭受了人身損害,對學校等教育機構所適用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判斷是否存在過錯的標準是:學校等教育機構能否盡到教育、管理的職責。(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是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遭受了人身損害,學?;蚱渌逃龣C構沒有盡到教育與管理職責的,應承擔責任。該規定表明學校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的意外傷害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另外《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責任。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中受到損害的責任認定標準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8條的規定,假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遭受了人身損害,對學校等教育機構所適用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情形下的過錯推定責任。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可以直接認定幼兒園、學校存在過錯。只有當教育機構在證明自己已經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的情況下才能免于承擔責任。
3.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中受到損害的責任認定標準
對于《侵權責任法》第38條至40條中并無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相關情況,但是結合現實情況來看,即使是在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年齡已滿18周歲,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現在各大高校學生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所以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納入考慮范圍之內是非常有必要的。此類特殊情況適用《侵權責任法》第6條之規定,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過錯責任原則,或者是根據個別案件情況中可能發生的特殊侵權責任對學校等教育機構的侵權責任進行分析與研究。
總而言之,校園傷害案件的原因紛繁復雜,對于學校和學生家長而言都是難言之苦,怎樣能讓學生在學校健康成長,又能讓學校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刖趾適屨,投鼠忌器地規避一切教學風險,是值得我們討論和研究的問題。站在學校的角度,加強校園安全重在培養未雨綢繆的意識,學校應當切實做好教育活動中的安全工作,并且有嚴格的保護措施,合格的教學設施,明確的責任分工,有效的安全教育,及時告誡,從而將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里,以達到將校園安全傷害后果降到最低狀態。從社會角度考慮,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尤其是普及校園中的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解放學校的能動性,促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實踐當中,一般情況下,實施侮辱行為一方直接適用侵權責任;未成年行為人的監護人承擔未盡監護職責的侵權責任;學校承擔有限的補充責任。筆者認為,校園侮辱行為作為校園暴力的高發類型之一,在界定其含義和構成要件的同時,更需要重視侵權責任的分配和承擔,學校是否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是完善和健全校園安全法律體系,營造和諧校園的關鍵。
[ 注 釋 ]
①《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 第一款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