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禹臻 竇一博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我國臺灣地區《民宿管理辦法》中對民宿的定義為,“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臺灣民宿業相比于大陸發展早且發達,而大陸基于鄉村民宿的鄉村旅游業發展潛力大、市場規模更大。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生態環境較好并且各具特色,風俗更是不盡相同。與促進農村發展工業相比,發展鄉村旅游更可行。農業仍是我國廣大農村最重要的產業,一部分交通便利,農業發達,自然環境較好的鄉村可通過將鄉村民宿與特色農業結合,發展鄉村旅游來實現就業與增收。依靠發展鄉村旅游業來振興鄉村經濟,從而實現脫貧是一種能普遍適用的方法。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發展以鄉村民宿為特色的旅游業是一種新的思路。當下鄉村旅游業把握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改革的挑戰。
我國學者提出“造血式”與“輸血式”兩種扶貧方法[1]。發展鄉村旅游來實現鄉村脫貧則是前期“輸血”,后期“造血”的扶貧方法。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與摩肩接踵的熱門景區相比,鄉村旅游度假遠離城市的喧囂,體驗閑適的鄉村生活將會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追捧。但與高度開發的熱門景區相比,鄉村旅游發展緩慢。想要改革鄉村旅游產品,推陳出新,就必須了解鄉村旅游市場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2017年安徽省安慶市依靠鄉村旅游帶動4萬人脫貧[2]。福建省龍巖市鄉村旅游業共接待1779.87萬人次,占全市國內旅游人數的47.2%,鄉村旅游收入122.97億元,因鄉村旅游直接就業人數4.99萬人,拉動了52.38萬人間接就業,拉動農民增收19.17億元[3]。發展鄉村旅游能實實在在給農民帶來經濟利益,是廣大鄉村地區能普遍適用的脫貧致富手段,鄉村旅游也逐漸受到游客的喜愛。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以及鄉村旅游住宿大部分是基于家庭獨立經營模式,利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特色農業發展觀光體驗式鄉村旅游,如農家樂、漁家樂、休閑農莊等。
當下鄉村旅游的基本矛盾是,市場的需求量大,而供給不足。供給不足主要體現為包括住宿條件簡陋在內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合作社或公司制的形式發展的鄉村民宿較少。
鄉村旅游產品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包括旅游產品較單一,現有的農家樂不規范,宣傳力度不夠等。鄉村旅游住宿不規范,導致居住條件簡陋,衛生較差;鄉村旅游產品較單一,導致游客游覽時間較短,體驗鄉村旅游的游客通常只游玩半日,很少會住宿農家深入體驗鄉村生活;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不大,農家樂通常只是熟人推薦,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展的背景下,各大旅游網站或應用APP上與鄉村民宿有關的信息較少。現目前發展的基于家庭獨立經營的農家樂等投入資金較大,不適合每一戶農戶發展,同一區域也不適宜高密度的發展。鄉村旅游現存的不和諧的供求關系,導致游客較少,且游玩時短,不利于鄉村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振興鄉村經濟從而實現鄉村脫貧致富、村民就業增收。可見,發展鄉村旅游是振興經濟的是手段之一,發展鄉村民宿則是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動機”。
PPP投融資即政府特許經營權與社會資本合作,依據簽訂的合同共同建設開發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模式。企業對民宿擁有經營權,民宿所有權屬于農民。應當采用PPP投融資下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設—經營—移交的模式發展鄉村民宿。基于PPP投融資下的BOT模式民宿振興鄉村旅游的創新方法,為鄉村旅游尋求改革的方法,推陳出新鄉村旅游產品,推動鄉村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
根據不同時段,大致可分為三步走模式,第一階段為建設階段,第二階段為經營階段,第三階段為續期合作或終止合作階段。應當明確建設階段中政府、企業、農戶三方的權利與義務;探索經營階段中鄉村旅游的多元化的途徑,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實現鄉村民宿統一經營;保障續期合作或終止合作階段民宿移交順利。
1.建設階段
修繕房屋、就業培訓。由政府牽頭,引進有管理經營經驗、可靠的企業,促成簽訂基于PPP投融資下的BOT模式的合同,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與合同終止時間。在現有的鄉村空置房屋基礎上,移交給企業投資修繕、建設鄉村房屋,改善鄉村民宿。企業對村民進行崗前培訓,包括接待、衛生、餐飲等,村民不僅是民宿所有者,也是員工。整合閑散的鄉村民宿資源,盤活現有的鄉村空置房,避過度開發鄉村旅游住宿。
2.經營階段
統一經營,多元化發展鄉村民宿。投資企業擁有鄉村民宿的一定時間的經營權,在約定的期間內從事經營活動,投資企業實現投資回報、收益。雖然,鄉村旅游住宿不適合大規模開發,但可適用酒店式經營管理。使家庭式的農家樂向近似酒店經營模式的公司制發展,統一標準,且集中經營,減小經營成本,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鄉村民宿實質上是基于物的共享,整合閑散的鄉村民宿資源,盤活現已有的鄉村空置房,可避免過度開發鄉村旅游住宿,即節約了開發成本,也發展了鄉村旅游市場。共享經濟背景下的鄉村民宿,在實質上是一種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發展模式,是基于物的共享。互聯網與鄉村民宿的耦合的背景下,加強鄉村民宿與網絡平臺合作。利用網絡加大宣傳力度,做好網上預售、預定業務。
拓展“鄉村民宿+”,避免鄉村旅游的單一化、同質化。基于鄉村民宿的鄉村旅游在本質上是民宿+特色農業,民宿+自然生態,民宿+民風民俗,民宿+休閑運動,民宿+健康養老的結合[4]。這種創新模式適合各類人群,體驗式、度假式等多元化的鄉村旅游更會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
3.續期或終止合作階段
投資企業經營民宿直到簽約期屆滿時,經營企業對鄉村房屋失去使用權,將房屋的使用權歸還于農戶。如果經營企業與村民還愿意繼續合作鄉村民宿項目,則重新簽訂租賃合同或勞動合同。村民不僅能收到租金,還能就業。若結束合作,經營企業將房屋轉交給原農戶。
PPP投融資模式是一種三贏的發展模式,對企業來說,前期投入、后期收益;對政府來說,落實了扶貧工作;對村民來說,改善了居住環境,促進了就業,增加了收入。
1.加大了政府的指導與監管力度
基于PPP投融資的開發方式,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開發鄉村民宿,PPP投融資能提高政府的監管及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的經營管理積極性。因為市場具有盲目性與滯后性,政府的監管與指導性開發避免了鄉村民宿不合理的開發,同時也降低了盲目開發的風險。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可以提高政府監督和管理的積極性,避免因僅靠社會資本的大量投入而缺乏監管所造成的社會資本的浪費[5]。
2.避免了鄉村民宿不合理的開發
若僅依靠農戶自己發展鄉村民宿,一方面農戶缺乏經濟實力,另一方面缺乏經營管理能力。若僅依靠政府發展鄉村民宿,政府的財力以及管理上的壓力大,若僅依靠社會資本投資經營鄉村民宿,可能會出現因缺乏監管而導致的經營問題。通過PPP投融資下的BOT模式,依靠社會資本建設、修繕鄉村房屋,整合、盤活現有閑散鄉村空置房屋,避免過度開發鄉村旅游住宿。
3.改善鄉村面貌
發展PPP投融資下BOT模式的鄉村民宿,政府、社會資本與農戶合作改善鄉村旅游住宿條件,既可以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提高村民收入,又充分利用了閑置房屋資源、改善了鄉村基礎設施,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基于PPP投融資模式的鄉村民宿是一種創新式的振興鄉村旅游的方法。收獲這種創新的方法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法律制度來規制,包括適用現行法律制度以及健全鄉村民宿行業相關法律制度來規范鄉村民宿PPP投融資市場。
依據現行的法律制度調整PPP投融資模式鄉村民宿的開發與經營問題。依據現行的《合同法》解決農戶、投資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糾紛;依據公司章程和《公司法》調整公司經營活動;依據《物權法》調整鄉村民宿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依據經濟法進行市場規制,保護消費者權益等。
創新、健全我國鄉村民宿行業相關法律制度目的是維護投資者、農戶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鄉村民宿市場,促進PPP模式下鄉村民宿的健康發展與經營。應當健全鄉村民宿資質審核制度,規范經營者資格是規范鄉村民宿市場的前提,避免無資質黑民宿侵害消費者權益,還應明確各個階段,政府、企業、農戶的權利與義務。
例如,我國臺灣地區出臺了《民宿管理辦法》,對民宿的經營規模,民宿建筑物設施,民宿登記制度、變更制度,經營者的資格等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使臺灣民宿的發展有法可依,民宿行業積極且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