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峰 何靜怡 宮 路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大步推進,商務寫字樓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樓宇經濟依托樓宇向空間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1]。但是,在蓬勃發展的樓宇經濟中還隱藏著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因素。比如2018年下半年來,北上廣深等地發生設立在高檔寫字樓內的p2p融資平臺爆雷事件,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隨著恐慌情緒的蔓延,全行業開始面臨流動性壓力,從而引發了更大的危機[2],社會影響極其惡劣。如今商務樓宇聚集的區域成為經濟犯罪的重災區,因此加強對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的預防與偵查工作迫在眉睫,對于穩定金融市場秩序意義重大。
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利用寫字樓管理存在漏洞,入駐單位魚龍混雜等現狀,藏身在高檔寫字樓中,具有極高的隱蔽性。目前寫字樓中復雜的人員構成令來訪人員登記制度很難落實到位,物業公司的前端管理行為和管理方式上相對混亂無序。寫字樓內公司眾多,分散經營。在這種經營管理模式下,依靠公安機關為主導、各政府職能部門盡責、聯合入駐單位與群眾廣泛參與而組成的樓宇內部安全防范工作難以開展,易形成管理的盲區和薄弱點。[3]且寫字樓內的公司租賃時缺少資質審核,資信狀況良莠不齊,缺乏統一的查證監管措施,這些漏洞給了經濟犯罪滋生與隱蔽的空間,使經濟犯罪在樓宇經濟中大行其道卻難以被發現。
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僅從表面上看就是辦公地點設立在寫字樓中的正常經營活動,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從事犯罪活動的人員通過利用寫字樓為自己進行“增信”,騙取群眾信任,增加群眾辨識難度,提高非法行為欺騙性。從事這類經濟犯罪的違法企業大多身披合法外衣,形式正規,手續完備,以實業項目的融資模式為基礎,利用金融政策,善用法言法語,邏輯嚴密,使得投資人難以識別風險,陷入非法集資圈套。[4]在許多案件中,受害者直至案發都被蒙在鼓里,不相信自己被騙,遭受損失。
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場所多是租賃的臨時寫字樓,所以犯罪分子很容易跑路,這種犯罪模式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些違規或非法公司租賃辦公場所,租期很短,一旦脆弱的資金鏈斷裂或者犯罪行為實施過后就立刻跑路。老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但在這種樓宇經濟中的犯罪模式中,則是“既跑得了和尚,又跑得了廟”。并且這些意圖實施違法犯罪活動而事先租賃寫字樓的犯罪分子,往往在租賃寫字樓的過程中提供的都是虛假的或者是他人身份證明以及臨時的聯系方式。一旦案發,通過租賃時留下來的信息,是難以聯系并找到這些犯罪分子的。
此外,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還有跨區域性,以電子證據為主要證據,涉案人員多等特點。
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偵查初期線索很少。就以樓宇經濟中十分常見的非法集資類犯罪為例,這種集資類犯罪已經由傳統的直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形式轉變為更加具有隱蔽性的形式,如以產品銷售、生產經營等活動對外宣傳,以商品銷售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此類違法犯罪活動也從宣傳實體經濟轉為主打虛擬經濟,通過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基金管理等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違法行為。通過種種宣傳與包裝,普通民眾很難發現這些“正常”的公司的不正常,也不會主動向工商或公安機關提供線索。樓宇經濟中的犯罪行為更加隱蔽,留下的犯罪線索極少。并且參與者在犯罪分子尚存在支付能力時,會傾向于相信犯罪分子,或者明知是犯罪行為,在犯罪份子資金鏈沒有出現問題,自己還有利可圖時,不愿意主動報案。所以發現并收集非法集資的線索較為困難,這是目前樓宇經濟中的犯罪的偵查困境之一[5]。
另一方面,在案發后許多受害者不愿意配合警方的偵查工作,反而是積極幫助犯罪嫌疑人躲避偵查。許多集資類受害者受到犯罪分子的蠱惑,認為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控制后,會喪失還款能力,自己的損失難以追回。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被警方控制,那么犯罪嫌疑人可以積極活動,生產經營,籌措款項,賠付受害者損失。正是這種錯誤的想法,導致案發后受害者替犯罪分子打掩護。因此,在公安機關介入偵查時,受害者不配合警方的偵查,不如實供述所了解的具體情況,這給偵破樓宇經濟中的犯罪增加了難度,也常導致追贓挽損錯過了最佳時間。
樓宇中的經濟犯罪主要的證據之一——電子證據,很容易在案發后被犯罪分子銷毀或藏匿起來。海量的數據只需要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存儲卡里就能給偵查活動帶來巨大的困境。反偵查意識較強的犯罪分子,在著手犯罪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保存相關電子證據,一旦案發就迅速轉移和銷毀相關電子證據,導致經偵部門電子證據收集十分困難。在近年來廣泛受到關注的P2P平臺非法集資中,電子數據就是主要的證據形式。借貸雙方通過各種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易,資金往來主要依靠網上銀行或者第三方金融支付平臺進行劃撥交付,所以電子證據成為偵查P2P平臺非法集資犯罪的取證重點。另外,在服務器選擇上,從事網絡非法集資的P2P公司雖然辦公地址在境內寫字樓中,但是為了逃避打擊,這些公司的服務器地址往往與實際地址不符,他們會選擇外地甚至境外的服務器地址。這些行為使得傳統刑事案件偵查模式在應對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力不從心,給偵查破案帶來新的挑戰。[6]
樓宇經濟中的犯罪都是發生在網絡或者金融領域,這些犯罪活動絕對離不開網絡操作,犯罪分子的每一步都會留下電子數據,每一次在線操作都會留下痕跡,會為大數據偵查提供線索。大數據偵查通過廣泛收集網絡上的數據,對這些數據碰撞比對,分析研判,對可疑數據與人員提前預警。這不僅節省了大量警力,更使得排查預防樓宇經濟中的犯罪活動更加高效。
與傳統偵查手段不同,大數據偵查有預測性的特點。樓宇經濟中的犯罪涉眾廣,危害大,一旦發案,人民群眾的損失十分巨大,極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對于樓宇經濟中的犯罪活動,不僅要在案發后及時追贓挽損,更要在案發前防微杜漸,在出現損失之前阻止危險結果的發生。這種提前預防就是大數據偵查預測性特點的不可替代的優勢。大數據偵查通過前期的數據收集,清洗,篩選,碰撞,分析,研判,可以在犯罪分子的違法犯罪還處于預備狀態,人民群眾沒有出現損失或損失還來得及完全追回時就發現端倪,然后及時跟蹤監控涉案賬戶,必要時采取凍結止付等手段,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預防犯罪發生,避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樓宇經濟中犯罪活動的排查與偵查活動中,公安機關要通過技術手段,對可疑賬戶、非法廣告和群眾舉報等信息及時統計并預警,加強經濟犯罪情報信息網絡建設和陣地控制,提高公安機關主動發現和打擊能力[7]。同時,公安機關要在基層派出所等部門完善經偵工作信息系統,在各寫字樓中設立經偵工作信息員,及時發現和掌握樓宇內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依托公安機關網監部門,及時了解、收集互聯網上有關樓宇內違法活動輿情動態,多渠道實現對樓宇內信息的掌控。[8]
偵查過程中要重視電子證據的收集。在合法且必要時,可以由偵查機關牽頭組建由網絡技術人員組建的專業隊伍參與、指導案件電子證據的收集取證與固定保存工作。在對犯罪現場勘查的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對手機、電腦和移動存儲介質等電子證據常見的存儲介質與電子產品做好查扣登記等工作,對電子證據要妥善保存,必要時允許通過技術手段予以恢復已經滅失或者被銷毀的電子數據,并通過現場錄像、現場打印等方式及時轉化成物證、視聽資料等其他證據形式予以確認固定。[9]
除了要將偵查的眼光放在電子證據上,還要擴大線索范圍。常見的樓宇經濟中的經濟犯罪如非法集資等犯罪的受害人群地域分布十分廣泛,如果采取偵查人員到受害人所在地區收集證據,或者受害人到公安機關提供證據這種傳統的偵查模式,那么對受害人和公安機關都會構成不小的負擔。如果允許使用網絡技術進行遠程訊問、詢問,通過安全的網絡渠道或者公安網送達電子筆錄,在經被害人認可后錄像簽字發回。對于涉案的其他證據,還可以通過使用電子簽名、見證人證明、轉為其他視聽資料后傳輸等方式進行傳送。要通過多地多部門合作,共同打擊樓宇經濟中的違法犯罪活動,使樓宇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避免成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