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雖然有很多條款涉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問題,但是,相比于其他在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方面形成了專門法律體系的國家,我國對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問題的規(guī)定顯然是不成熟的。無論是從適用法律、定罪量刑以及審判執(zhí)行上,我國都沒有形成一套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處理標準和保護框架。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適用、定罪量刑以及對未成年人的非監(jiān)禁處罰方法上,都是比照成年人的法律來進行。但未成年人的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于未成年人的處理參照成年人是不利于對未成年人的矯治和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六條對未成年人的前科封存制度做出了規(guī)定,《刑法修正案(八)》中對未成年人免除了前科報告義務。由此可見,我國對未成年人只規(guī)定了附條件的前科免除報告,尚未規(guī)定前科消滅制度,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未成年人接受刑事處罰后被社會貼上標簽,受到社會歧視的現(xiàn)象,但由于犯罪記錄仍然實際存在,無法切實保證該記錄不被再次翻出,無法給接受過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安全感,影響未成年人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不利于其重新回歸社會,同社會普通人一樣受到公平的對待。
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制度大多移植于國外的法律,我國現(xiàn)行的犯罪記錄封存、合適未成年人到場等均出自于對國外類似制度的借鑒,在司法實踐中,很多制度的并沒有起到立法設計時預計的的效果,由于各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均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不同地區(qū)的法律也呈現(xiàn)出不同特征,因此將國外的法律本土化應該是一個逐步改進的過程,而此時,我國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制度正處于一個不完善的階段,很多移植而來的制度不能與我國的國情相適合,仍然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革完善。
對未成年人司法制度進行專門化的立法,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刑法及刑事訴訟法中涉及未年人的定罪量刑、審判執(zhí)行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規(guī)定。由于未成年人處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階段,對未成年人的處理辦法完全以成年人為標準是不合理的,對未成年人適用的法律應該參考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做出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律規(guī)定,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意義上起到教育、感化未成年人,促進未成年人改邪歸正,重新回歸社會。
我國現(xiàn)行法規(guī)定的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要求犯罪未成年人必須必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僅僅通過刑期來判斷犯罪未成年人的社會危害性,這樣的標準并不是完全合理的。由于未成年的心理層面和知識層面都沒有到達成年人的認知程度,對其所觸犯的刑法輕重,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大小認識程度較低,未成年人犯罪分子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不代表其主觀性惡大于被判處5年以內(nèi)的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也不代表其不能改邪歸正,因此,單從刑期來決定是否前科封存是片面的。這樣只考慮刑期不考慮悔罪表現(xiàn),會使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改過自新后被社會排斥,不利于未成年重新回歸社會,同樣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雖然,我國所規(guī)定的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犯罪未成年人重新回歸社會,能夠被社會所接受,但許多未成年人顧慮前科仍然存在,內(nèi)心焦慮,無法正常融入社會。對那些因一時糊涂,悔罪表現(xiàn)良好且無再犯可能性的犯罪分子適用這項制度,對于未成年累犯、慣犯、主觀惡性較強,犯罪手段殘忍,且無悔罪表現(xiàn)的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來說,適用這項制度無疑是在浪費司法資源。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的適用可以參照緩刑、假釋,規(guī)定一定的考驗期間,在該期間內(nèi),卻有悔罪表現(xiàn)且無再犯可能性的未成人犯罪子來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