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佳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225
HY縣地處湖南西部山區,經濟發展滯慢,導致援助資金不到位、法律人才流失;該地處湘、黔、渝三省市邊區,勞動人口復雜,跨界與界內矛盾預防難、排查難、協調難[1]。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HY縣人民法院”從2012年至今共有文書4546件,其中法律援助僅57件,2014年前為0件。該數據直觀分析出法律援助供需不對等、矛盾突出。
HY縣目前一共有律師事務所4所,社會律師23人,法援律師6人,相比社會律師相差較大,不過法援律師團隊在人數上面不算特別困難。但是通過實地調研,大部分的援助案件是值班律師,即長期兼職的社會律師處理。
該地為苗族土家族聚居地、民族復雜,擁有民族語言,法律援助機構、隊伍本身不完善,苗語土家語的使用障礙又限制了一批法律志愿者的加入;同時該少數民族習慣法有親族私了、女性無繼承權[2]等陋習。隨著政府撫貧政策鼓勵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發展,民事經濟主體激增,合同關系大量發生[3],從而引起訴訟糾紛增多,法律援助的援助范圍和質量要求也越高。
為了解決基層法律援助的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當地可以合理利用政法學院和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工作,探索出中西部地區法律援助專業人才儲備的途徑。
省司法廳可聯合所在地的大學開展見習實習項目,以HY縣為例,其所在的自治州有開設政法學院的高校,積極從該高校法學生中選拔出法律援助人才,從政策層面來解決當地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力量不足的問題。
實習、見習活動可以安排法律咨詢,對來訪人員提供咨詢服務,對法律事實進行定性,以便對來訪人員分流,提高辦事效率;安排法律援助數據的匯總統計、文書整理;重點安排參與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讓在校生參與到實際生活的法律案件,一方面,貼近基層生活、了解真實案例可以提高法學生的人文情懷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同時也可以相應減輕專職援助律師的工作量。
在少數民族地區,當地如公檢法司的法律專業人員,在語言上能夠給當地群眾帶來親切感,增強群眾對法律援助的信賴度。雖然法律援助中心都確定有專門工作人員從事法律援助工作,但工作人員大多身兼數職,法律援助的行政工作也需要處理,而且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多為缺乏經驗的新人,這是制約法律援助的質量提升的難點。
退休公檢法司工作人員,法律專業知識過硬、辦案經驗豐富、社會威信度高,返聘已退休的公檢法司法律工作者,讓他們參與到法律援助中去,有利于提高法律援助服務的質量。
2013年習總書記首次于HY縣提出“精準扶貧”思想,相應地,當地政府組織全縣律師深入全縣各村各社區,擔任法律顧問,并明確形成服務律師名錄,做到一區(村)一律師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精準全覆蓋。2017年3月,HY縣當地政府先后印發《2018年HY縣司法行政工作要點》《HY縣開展“萬名律師鄉村(社區)行”專項法律服務活動實施方案》,完善當地法律援助體系,使群眾獲得有效的法律幫助。
另外應嚴格按照《政府購買法律服務實施方案》等相應文件保障法律援助專項經費,提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提高社會律師辦案積極性。
法律援助既是公民個體擁有的法定權利,也是國家所承擔的救助義務,還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服務義務。做到法律多元職業共同體運作,需要充分發揮律師群體及其他司法行政機關、司法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樣也需要壯擴大法律援助人才儲備力量,提高法律援助質量、法律援助人員的專業水平,最終使援助對象的合法權益獲得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