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日打 張振偉 杜東莉
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彝族社會是從奴隸社會直接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在民主改革以前彝族社會仍處在奴隸社會時期,社會環境的封閉保留了彝族本土社會特有的、完整的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彝族人普遍遵守著彝族的本土婚姻法規范。亞里士多德說過“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故在特定的彝族社會里,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就是良法,是獲得普遍遵守的法律,其存在和生存有其特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意義。彝諺有云“祖先制法,子孫守法”。彝族的婚姻習慣法規范作為彝族習慣法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全體彝族人所嚴格遵守,對于違反婚姻制度,超越傳統禮法的行為必將受到最為嚴厲的懲處。民主改革以后彝區的這種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的民族婚姻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來文化的沖擊,出現了本族外通婚,跨等級通婚的情況,但這些轉變均受到彝族社會的倫理道德的強烈抵制與譴責,故整套的彝族婚姻法不僅沒有受到沖擊破壞,反而在彝族社會得到了強調,但彝族的婚姻法也并不是沒有變化,例如自由戀愛的國家婚姻法精神就完美融入到了彝族的婚姻習慣法規范當中。現今的彝族社會在不違背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的基礎上越來越強調婚姻的自由,提倡在本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①外婚、姑舅表②優先婚等彝族婚姻法原則以內的自由戀愛。
本族內婚原則,指的是彝族人的通婚范圍只限于彝族人內部,彝諺“山羊是山羊,綿羊是綿羊”表明不同民族之間原則上是不能通婚的。傳統彝族人認為自己的血統是最高貴、最純潔、最優秀的血統,所以與其它民族尤其是與漢族通婚的婚姻締結行為,為彝族婚姻法所不容,為本族人所不齒,將會承擔被本家支逐出家族的嚴厲懲罰。另外同等級的其它家支也會認為其血統不純而從此不愿與之通婚,因此與外族通婚無異于自降等級。
等級內婚原則,總的來說彝族家支等級分為土司、黑彝、白彝、呷加、呷西五個等級,現今的通說是土司、黑彝、白彝、奴隸四個等級,各等級之間是按血緣嚴格劃分的,婚姻的締結只能在同一等級內部進行,不能跨等級通婚,甚至跨等級發生兩性關系都會受到家支內部嚴厲的懲處。這是由奴隸制社會的彝族人民人格不平等因素決定的,土司和黑彝為貴族階級,白彝是有人格的彝族社會公民,而呷加和呷西則是各部落征戰捕獲、奴役的奴隸,僅僅是會說話的工具而已,可以依主人意任意殺戮和買賣。而等級內婚是彝族各部落為保證自己血統純潔而訂立的婚姻法準則,在民主改革初期這項準則曾受到一定的沖擊,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壓力的弱減,這項婚姻法準則又在彝族社會得到了強調。彝族人家的孩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父母就會口授其家支的由來,教其背誦家譜,并講述其所知范圍的家族等級分布并提供其擇偶的范圍。
家支外婚原則,彝族人認為家支是源自同一祖先的血緣集團,家支內部同輩之間皆是兄弟姐妹,家支內部成員之間嚴禁通婚,無論隔多少代,結合都是亂倫,只能在不同的家支之間通婚。在舊時根據彝族婚姻習慣法,男女雙方均會被處死刑;在當今彝族社會,家支內婚也會遭到倫理道德的唾棄,被所有彝族社會成員所不容。
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原則,彝諺“姑家的女兒舅家的媳婦兒,姑家的兒子舅家的女婿”,對于姑舅表優先婚,說的是姑家有姑娘長成時,但凡只要有舅家的表哥、表弟有意迎娶,則其他人均無機會迎娶;反過來說姑家的姑娘長相不如意,一直難以出嫁,舅家的表哥、表弟也有義務將其娶回家中,這是由彝族人向來以品德修養、家境出身論人,而不以外表外貌評價人的民族品性因素決定的。而姨表禁止婚則反映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的影響,在彝族人的觀念里,雖然姨表兄弟姐妹不屬于一個家支,但卻是彝諺所說“母親生子倆”,是“沒有住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其稱謂也是兄弟姐妹相稱,而不以表兄弟姐妹相稱。
婚姻包辦,是在維護本族內婚,同等級內婚的原則下,父母為其子女包辦婚姻,這被視為是彝族父母對孩子應盡的義務,個人沒有婚姻自主權。婚姻包辦制下就有了“娃娃親”和“身價錢”③等制度。“娃娃親”是雙方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訂立婚姻關系,待孩子成長結婚年齡的時候就為其操辦婚禮。如果一方違背訂婚契約,就會賠付一大筆婚約違約金。因為彝族人家訂婚男方都會向女方支付一大筆“身價錢”。在舊時候,這筆聘金將是女方家庭為女子兄弟娶妻用的,同時這聘金也象征著女子的身份,女子身份越高貴,女子品德修養越高,聘金就相應越高,聘金是婚姻合法有效強有力的證據。而在如今的涼山彝族地區聘金代表的越來越多是身價,家庭門第。現今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婚姻聘金是在20萬到100萬不等,分別在訂婚時和結婚時分兩次給付給女方家長。所以彝族人的婚姻比較穩定,離婚率很低,就是因為結婚離婚都得經過家支長老們的同意,同時離婚過錯方將會承擔一大筆婚姻違約金。同時彝族地區的婚姻都是事實婚,婚姻締結是父母委托媒人選定良辰節日邀請親朋好友大擺宴席來宣告婚姻的成立;婚姻關系的解除是事實終止,提出離婚,雙方家支長老們協商離婚事宜,然后宣告婚姻結束。上面這些彝族婚姻制度與國家《婚姻法》規定的實行婚姻自由,禁止包辦婚姻和婚姻干涉,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結婚離婚均以登記生效為準的婚姻法規定都存在實體性沖突。
“轉房制”是舊時死者的親族為了照顧死者的遺孀和遺孤的生活而制定的婚姻習慣法規范,指的是男方去世后,女子將改嫁給男方的親兄弟、堂兄弟,如果是結婚了的人接受了這個轉房,就意味著他將有倆個合法妻子。“轉房”是意思自治行為,女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如果女方接受轉房,而男方家又不安排轉房,女方家支會覺得看不起他們家女兒而來男方家發難。此規定在舊時生活艱難時期,是對生活困難的孤兒寡母的婚姻保護,在現今的彝族社會“轉房”仍然存在。這與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禁止重婚的規也存在實質上的沖突。
姑舅表優先婚在彝族社會大量存在,在我們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婚姻情況調查的200份問卷調查中的180份有效問卷中,雙向的姑舅表婚有50份,約占28%,說明姑表舅通婚在在當今涼山彝族地區是普遍存在的。這與《婚姻法》規定的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的規定也是沖突的。
根據彝族習慣法規范,彝族的婚姻締結年齡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結婚的黃道吉日和婚齡皆由“畢摩”④通過給婚姻當事人算命決定的,所以結婚的年齡會小到七八歲的孩子,但是一般的結婚年齡也都在十七八歲。這與《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以及晚婚晚育應予鼓勵的規定也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法律多元化現象將會長期存在,國家統一制定法并不能完全實現國家社會秩序的建立,社會秩序的建立必須依靠多種社會調制手段的輔助,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規范體系。國家制定法法域應當容納社會生活中的其他規范,社會的各種問題都納入國家制定法法域內解決而否定其他社會規范的適用叫法的暴力。在國家婚姻法之外,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也同樣起著彝區婚姻規范作用,是彝區社會婚姻秩序構建的重要法律資源。國家《婚姻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婚姻規范,它可以補充和糾正彝族婚姻法中不合理的調制規范,因此:
首先,彝族婚姻習慣法應當吸納和認可國家婚姻法的規范作用,因為一些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挑戰,彝族年輕一代雖然不反對包辦婚姻,不反對姑舅表通婚,不反對婚姻聘金,不反對早于法定婚齡結婚和等級內婚等彝族婚姻法原則,但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越來越追求自由戀愛,而反對婚姻強迫,反對訂立“娃娃親”,反對“轉房”婚等彝族婚姻法制度,族外婚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所以彝族婚姻習慣規范應當作出一定妥協,可以保留彝族婚姻法規范原則,但應吸納國家婚姻法的婚姻自由原則;可以遵守彝族習慣法為子女包辦婚姻,但應避免婚姻強迫。與此同時,“轉房”制應當被永久廢除,應本著一夫一妻原則進行再婚以保證遺孀、遺孤的生活。同時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政府應當充分行使《婚姻法》第五十條的變通規定,在充分尊重國家婚姻法和彝族婚姻習慣法的前提下,制定彝族地區的民族地方婚姻法規范,進行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和國家婚姻法之間的調適。
盡管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與國家《婚姻法》的規定有很多的沖突,但彝族婚姻習慣法有其獨特的優勢就是為彝族人所普遍遵守,其次彝族包辦婚姻的締結是相當嚴格的,其中最大的一個要求就是婚姻雙方往前五代都必須沒有遺傳病、傳染病等疾病病史方可結婚;而且婚姻締結不僅僅是夫妻雙方的結合,更是兩個不同家支的結合,無論結婚離婚都得經長老們同意,一旦婚姻出現問題,長老們會第一時間進行調解,進行婚姻挽救。正是因為如此,彝族婚姻締結更為嚴格,婚姻也就更為穩定,自然而然離婚率也就低了。正是因為如此,彝族的婚姻包辦中就會有熟人“娃娃親”,親戚“姑表舅優先婚”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更為熟悉婚姻締結對方,也是對子女婚姻的負責。所以彝族地區的近親結婚后代有遺傳疾病的概率幾乎是為零的。《婚姻法》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域內的普通法,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婚姻問題。要做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并不僅僅是要做到法的實施,法的實現才是法治建設的最終目標,顯然定紛止爭才是法的實現。然而光依靠國家《婚姻法》在彝族地方是不能實現定紛止爭的,反而彝族婚姻習慣法更能為彝族人民所接受,可以達到定紛止爭的目的。所以國家《婚姻法》應當在國家法立法層面上通過立法的方式承認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同時應當保護地方立法權,保障民族地區的立法權的有效實施,制定出既能貫徹國家《婚姻法》精神和原則,同時尊重和保護彝族地區的婚姻習慣法規定的變通規定。創建一個彝族婚姻習慣法規范和國家《婚姻法》相互補充,相互吸納,相互調適的法治彝區。
[ 注 釋 ]
①家支就是家族支系,是彝族社會組織形式,以父系為中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合而形成的社會集團.
②是一種旁系血親關系,就涼山彝族而言,自己姑姑家的孩子或舅舅家的孩子和自己都是一種表兄妹關系.
③所謂身價錢也可以叫做聘禮、聘金,是在訂婚時男方家需要向女方家支付的聘金,現今更體現為一種身份的象征,聘金越多意味著女方家支地位越高,女方身份越高貴.
④彝語,即祭師,是涼山彝族社會的一種職業,大多為業余兼職,只有特定家支的人可以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