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杰
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地獄里的魔鬼們在組織游行時為誰應該排在前面起了爭執。誹謗者和毒蛇紛紛亮出了自己作惡的“工具”,誹謗者伸出了他的舌頭,毒蛇露出了它的毒牙。魔王最終決定讓誹謗者排在前面,他說道:毒蛇的毒牙固然能致人于死地,但人們能翻山越嶺,卻永遠也逃不掉誹謗者的中傷。暴力有形,而網絡暴力卻能摧毀人于無形之中。
網絡暴力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依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網絡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絡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語、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在學界,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指出“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網絡暴力就是網民在其間針對某一現象的道德審判,實質是一種道德約束,這類觀點被稱為“基于道德約束的暴力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網絡暴力是網民忽視自身義務的結果,是網絡表達自由的異化,是由一定規模組織或臨時組合的網民,在“道德、正義”等“正當性”的支撐下,利用網絡平臺向特定對象發起的群體性、非理性、大規模以及持續性的輿論攻擊,對被害人人身、名譽、財產等權益造成侵害的行為。兩種觀點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關注焦點都不在于暴力行為或是對網絡暴力行為的范圍認識較為狹隘。在筆者看來,網絡暴力的核心在于暴力手段或表現方式的變化,從行為著手當為正確的研究路徑,在此視角下,百度百科的解釋反而顯得合理、清晰。
網絡暴力客觀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捏造、蓄意夸大、移花接木、故意隱瞞前因后果等方式,發布不實的言論、圖片、視頻等,對個人、社會團體乃至某一行業進行攻擊,侵犯他人名譽權;
(二)通過雇傭私家偵探、狗仔或買通親近人員、進行人肉搜索等方式獲取他人隱私信息并公開,有時配以侮辱性文字、圖片等,侵犯他人隱私權;
(三)通過評論、私信等方式對他人及其親屬、朋友等關系密切的人進行言語騷擾、攻擊,對他人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網絡暴力現象的產生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心理、職業等因素造成的結果,互聯網平臺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法律調整等都與之息息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實現快速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切向錢看”的拜金思想,盲目崇拜“小鮮肉”,詆毀英雄人物等等錯誤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加重了人的戾氣。網絡暴力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
筆者通過關鍵詞“互聯網”搜索并進行篩選,發現與網絡暴力直接相關的法律及法律性文件有《刑法》、《民法通則》(現為《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英雄烈士保護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內容上來說,應當是較為充分的,但在現實中大量的網絡暴力卻得不到應有的懲戒,法律的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互聯網平臺作為第三方機構,其本質是起到媒介作用,但其在運營過程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以微博為例,從技術角度而言,發布包含一些敏感詞匯的內容需要審核,但大量帶有粗鄙、侮辱性質的語言表達均能直接評論或私信,顯然企業未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
同時,互聯網本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而且由于是虛擬社會,無需考慮出身、學識、背景、容貌等等因素,只要你的聲音有煽動性、能夠說出別人想說又不敢說的話,你就是這個廣場上的中心。所以在互聯網這樣一個公共場合,隨意發言不需要承擔責任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識”。
對個人而言,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了解、溝通、分享的平臺,但事物的發展存在著兩面性。網絡論壇的參與者首先考慮的打字速度、用詞準確程度、語法、拼寫和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都難以成為討論者考慮的因素,夸張和不實之詞是網絡交流常出現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人格的陰暗面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平時隱藏在潛意識中,隨時伺機沖破潛意識獲得人格上的控制地位。而恰恰在互聯網中,人格的陰暗面可以毫無顧忌地擴張,理性的成分被最大程度地限縮,最終成為暴徒,肆意地伸出“野蠻的毒舌”。
從法理角度思考,網絡暴力首先涉及的是言論自由與侵犯他人名譽權、隱私權的界限問題。其次,如何尋求個人自由與公共秩序之間的平衡。
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有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國家才能實現良性的發展:首先,有助于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網絡時代很多問題是通過媒體、個人曝光引起社會關注才得以解決;其次,廣開民智,集思廣益,民眾通過網絡了解到大量的信息,有助于擺脫愚昧和盲從,提升社會整體的文明水平;再次,實現個人的個性化發展。
但言論自由并不是毫無邊界的,任何自由都有可能被濫用,因此必須受到限制。盡管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規定言論自由的限制,但一般認為,言論自由不應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這在網絡領域同樣適用。網絡暴力現象對言論自由毫無節制的揮霍,突破了每個公民所應遵守的法律底線,是對其他公民合法權利的嚴重的侵害,是對社會秩序的踐踏。
公共秩序應當存在于公共領域,近年來,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形成的虛擬空間成為一個新的公共領域,也成為與現實公共領域平行運行的新常態體。故而,在網絡領域,亦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個人的自由應當受到合理的規范。但個人自由與公共秩序二者之間并非決然對立,以“零和博弈”的方式來思考必然會導致社會的撕裂,正確的應對思路應當是保持二者間動態的平衡。
網絡暴力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施行的主體顯然是對網絡的公共屬性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將網絡空間視為個人的后花園。宣傳不良思想、造謠生事等行為,使得網絡環境一度渾濁不堪,網絡公共秩序蕩然無存。
網絡暴力對公共秩序的損害還體現在司法領域。曾幾何時,“輿論綁架司法”的現象屢見不鮮,法官判案不是依據法律規定,而是看網絡的輿情,甚至一些法官的個人隱私還被曝光在網上,何其怪哉!
網絡暴力的解決不能單靠道德引導,法律的應對應當是未來治理這種不良現象的主要手段:
前文筆者對相關法律做了一定的梳理,發現從數量上并不少,但彼此間的協調較為欠缺,過多地強調立法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彼此間的銜接,反而滯緩執法、司法的效率,法律體系的完善不僅僅是靠立法,法律解釋的重要性未來將愈發重要,筆者建議不應太過強調立法,更要關注法律解釋工作。從民事侵權行為到行政處罰到刑事犯罪,彼此間的界限需要更多的研究。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關注到網絡暴力的一大誘因是無序、肆意地濫用言論自由,那么在治理過程中,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厘清言論自由與違法犯罪的界限
立法部門當厘清言論自由與侮辱、誹謗、侵犯他人隱私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的界限,同時考慮到實踐層面的可操作性,建立一套使得執法部門能夠實際運行并產生效果的監督機制,如此方可起到真正的監管效果。
2.調整監管思路
網絡空間的興起和快速發展超乎任何人的想象,一時間難以形成科學、高效的監管措施乃人之常情,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改進。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便捷性、隱蔽性為執法帶來了挑戰,那么在監管過程因事施策,主動調整思路顯得十分重要。
3.改進監管手段
從技術手段層面而言,互聯網平臺是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并屏蔽相關內容的,這樣的技術手段是完全能應用到治理網絡暴力的行動中來。執法部門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構建舉報—追責機制,提升執法效率,將社會危害性盡可能降低。
其次,擴大網絡實名制的覆蓋范圍,監管部門通過IP地址搜索固然可以找到施行者,但無疑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通過網絡實名制對于公民發表言論則將會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在發表言論前會考慮可能承擔的后果,減少非理性的聲音。同時也有利于執法部門對違法者追責。
再次,鼓勵公民舉報。網絡暴力往往是針對具體的個人、法人,個人的力量面對龐大的網絡暴力,時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忍氣吞聲。鼓勵受害者舉報并簡便舉報流程,不僅僅是手段上的改變,更是對受害者莫大的支持。
網絡社會的興起不僅對社會治理產生了巨大的挑戰,對法學研究亦如是。面對網絡暴力,傳統的針對暴力的處理方法往往不能奏效,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新現象就要有新的研究,死摳法條顯然不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把握背后的法理,適時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社會需求、人民接受、符合法律精神的合理解釋,引導政府治理、公民維權,積極地為構建法治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