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中共大同市委黨校,山西 大同 037002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是中國法治建設的40多年。如今,法治已經得到全社會的認可,然而,40年多來,中國法治是在經歷了幾個重大的歷史性變遷后,才逐漸發展為今天的法治體系的。
新中國建立之初,政治運動、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是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在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有作出了聞名于世的“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的重大判斷。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被譽為新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在撥亂反正和制定改革開放政策的基礎上,在政治建設上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中國的法制建設步入了全新的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上,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16字方針,為完全否定人治、全面落實法制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從此我們國家的民主法治建設走向了正確的軌道。
1982年年底,全國人大通過了我國現行憲法,即“八二憲法”,這部憲法為新時期法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其他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極大地促進和維護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發展。
從“法制”到“法治”的過渡始于1997年黨的十五大。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奮斗目標。十五大報告將之前的“法制”修改為“法治”,將“法制國家”修改為“法治國家”。從“法制”到“法治”的轉變表明我們黨對法治的內涵外延、功能價值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法治引領的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由法治保障的政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法治規范的社會。
1999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現行憲法的第三個修正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正式載入憲法,成為其中最耀眼的詞句之一。這是中國法制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
經過改革開放之后40多年的法制發展,于2011年,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依法治國提到了亙古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作出初步部署,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題,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重申了堅持依法治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要性。步入新時代,新一屆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法治已成為治國的基本方式。
新時代,中國正在從形成法律體系階段過渡到建設法治體系的階段,并且在法治的道路上從大國走向強國。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而法治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改革開放之后,在刑事、民事、行政等幾個法律部門都通過了一系列基礎性法律。這些基礎性的法律構成了我國法治體系的四梁八柱,與其他法律相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年之后,中國進入了法治的不斷完善階段,通過立改廢釋并舉,填補了法律的空白,修改了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法律,廢止了過期的法律,并通過法律解釋應對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這些法律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能夠適應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志。
國家發展中具有根本、穩定、長遠發展的基本制度得到了法律的確認,法治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豐富的立法成果已成為改革發展的護衛艦和破冰者,維護社會的健康運行,帶動國家穩步前行。
法律是衡量、規范和引導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整套規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實踐成果豐碩、經驗豐富,這一切都將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推向了新的高度。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經過40多年的改革,在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依法行政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各級行政主體和公務員的各項行政行為已經納入了法治的軌道,各級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得到顯著提供,法治政府正在建成。
司法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改革開放之后,我們恢復了法院、檢察院的設置。十八大之后,新一屆黨中央雷厲風行,對司法制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改革,體現了司法的公正權威高效。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司法改革措施不斷得到落實,完善了司法制度,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全社會法治觀念的提高標志著法律權威的樹立。改革開放之后,從“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已經過去了30多個春秋。30多年的普法教育使得人民的法治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被動學法轉向主動學法,從害怕打官司轉向主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十八大之后,大量錯誤案件的糾正,更堅定了人民對法治的信念。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需要實現的是“有法可依”,而現在,我們需要實現的是“良法善治”。健全而科學的立法,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權利,使人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的幸福,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中,“民告官”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全社會的法治水平不斷進步,“民告官”成為了現實。1988年發生在溫州的漁民包某照狀告縣政府的案件,是改革開放后"民告官"第一案。上個世紀90年代《行政訴訟法》的實施,確立了政府和公民在法律面前地位完全平等的觀念,為“民告官”提供了法律依據;2004年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確立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責任;《物權法》的頒布,確立了所有的財產,不論國家所有、集體所有還是私人所有都一律給予平等保護的原則。這些法律的頒布實施,使得人權、公平和正義得到了全面落實。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在法治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對于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為:
在改革的過程中,立法先行可以引領經濟發展方向、促進經濟的穩步增長和規范市場經濟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完備的法律法規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披荊斬棘、保駕護航。今天,中國的經濟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可以說法治對于經濟的騰飛功不可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治為糾紛的解決創設了規則,遇到問題找法,化解糾紛靠法,矛盾的解決由獨立公正的第三方裁決。利用法治來解決沖突可以確保國家和社會的長期穩定。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因素。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良法是折射民意的一面鏡子。各級人大在立法中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體現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擁護。法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保證,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和歷史的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我國的法治建設舉措有力、成就豐碩、經驗豐富,開辟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凝聚起了全社會最廣泛的法治共識。中國的法治已經步入快車道,讓我們以法治立國、以法治富國、以法治穩國、以法治興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