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玨 司 波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重慶 401147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并且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的,系自首。第三款規定,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犯罪行為的,以自首論。根據上述規定,成立自首包括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是標準自首,其構成要件: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一種是以自首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準自首,其構成要件:已被采取強制措施和主動拱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其他犯罪事實。其中,就自動投案而言,其本質特征即犯罪嫌疑人在人身自由的情勢下,主動將自己置于司法機關的控制下,自愿接受法律的審查與制裁。
犯罪嫌疑人經口頭傳喚到案且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能夠認定為自首,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分歧。有學者分析,犯罪嫌疑人經口頭傳喚到案的,并不是基于其自己的主觀意愿,缺少到案的主動性,應當認定為被動歸案①。有論者反駁,口頭傳喚不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措施,其實質上只是通知犯罪嫌疑人到案的一種方式,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機關口頭傳喚,客觀上其有到案或者不到案的選擇權,那么在犯罪嫌疑人具有是否到案的選擇權的情況下,其主動到案,就表明其主觀上認罪悔罪、愿意接受刑事處罰,換句話說,具有到案的自動性和主動性②。
實踐中,有的人解釋說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的強制下,主動停留在案發現場等待抓捕,后又在偵查人員達到現場接受詢問或者訊問時主動供述犯罪事實,盡管犯罪嫌疑人沒有主動報案的積極投案的行為,只是在現場消極等待抓捕,但是犯罪嫌疑人主觀上對偵查人員到達現場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明知的,探其行為的本質,其主觀上仍然是有讓接受國家機關刑事處罰的意思表示,符合關于自動投案的立法司法本意,屬于應當認定為自首。可以說,二者實質上具有相同的法律效果。所以“行為人犯罪后留在現場等待抓捕,到案后又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在認定某一行為是否屬于“自動投案”,應當嚴格遵守現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不能隨意擴大或者縮小適用范圍。犯罪嫌疑人在案發后的電話報警行為、被傳喚到案行為、明知他人報警仍停留現場等待處理行為能否認定自動投案,要根據不同的情形具體分析,其中的關鍵就是正確理解和把握“自動投案”中的主動性要求。
電話通知到案沒有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效力,其在接到電話通知后自行自愿到達指定地點接受司法機關訊問,從本質上來講自愿主動投案,屬于自動投案,依法應當認定為自首。至于犯罪嫌疑人是出于何種動機并不影響自動投案的認定,只要犯罪嫌疑人在具有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主動將自己交付給辦案機關控制,就具有自動性。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1項規定,“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者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后,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主動投案的”均視為自動投案。那么,犯罪嫌疑人在接到司法機關的電話通知后自愿主動到案,無論是從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來說,還是從社會危害性來說,相較于上述情形,情節都更輕微,按照“舉重以明輕”的解釋方法,電話通知到案成立“自動投案”。設想,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接到接受處理的電話通知后潛逃,通緝后回來投案,按《自首解釋》的規定屬于自首,直接老老實實地去接受處理則不成立自首不符合情理。
在明確電話通知可以認定“自動投案”的基礎上,再來分析電話通知到案后如實供述是否屬于自首。犯罪嫌疑人經電話通知到案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是否認定自首,應當以辦案機關是否掌握犯罪事實為區分的標準。對于偵查機關已經掌握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事實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經電話通知到案并如實供述涉嫌罪行的,不應認定自首;對于犯罪嫌疑人所供述的犯罪事實尚未被偵查機關知曉,犯罪嫌疑人經電話通知到案并如實供述涉嫌罪行的,應當認定自首。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王春明盜竊案”,認為犯罪嫌疑人經公安機關口頭或者電話傳喚直接到案,并如實供述自己涉嫌罪行的,應當認定自首。④偵查機關如果僅僅掌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部分犯罪事實的,對未掌握的其他犯罪事實可以認定自首。
[ 注 釋 ]
①馮英菊.淺談自首與坦白的界定[J].人民檢察,1999(7).
②刑事審判參考第354號:王春明《盜竊案——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傳喚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能否認定為自首》.
③韓志彤,彭聰.經電話通知到案是否系“自動投案”[N].人民法院報,2015-8-6.
④彭鈁,楊永強.電話通知到案是自首嗎[N].檢察日報,20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