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莉 馮 偉
重慶市巫山縣人民檢察院,重慶 404700
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經濟水平提升,我國法律領域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針對未成年案例設置了合適成年人制度試點,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適合成年人特點的職責,但由于欠缺體系化的機制,在實施中,未達到預期效果,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還不到位,因此對未成年刑事案件中適合成年人制度研究是必要的。
緊緊圍繞關注行為人罪責這一要素是當前教育刑最核心的理念,并且力圖能夠實現刑罰與教育互通。對行為人的塑造主要是借助教育的途徑[1]。教育刑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再社會化,在對行為人的惡進行改造時,要求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也就是對癥下藥,做到因材施教。在適用刑罰過程中,重點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進行充分的考慮,以便刑罰的輕重與其人身危險性的大小是相適應的。要想達到這一應用效果,需要立足于行為人的實際情況。
相對而言,未成年心智還不夠成熟。所以對于觸動法律的未成年人而言,社會化教育比較容易讓他們接受。因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合適成年人制度的教育刑立理念,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改善其生活環境,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足以證明教育刑理念與傳統性體罰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主要是以引導和溝通為主,具有人性化特點,有利于重新塑造健康的身心,從根本上幫其改變不良習慣,體現正面的教育價值。
社會構建論實際上是一種互動主體彼此雙向構建的過程中,并且包含著話語與互動、批判等層次,對相關主體與客體都進行了充分的考慮。而積極心理學,重點強調了積極心態,對人自身積極因素給予了肯定[2]。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更多的是鼓勵,促使人能夠擁有一種積極的、向上的心態。可見,社會構建論與積極心理學,都認為人的身心是可以改變的,而且通過合理構建和引導是可以向善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未成年人身心塑造需求的。在實際運用中,可以以話語為媒介進行心理的重構,進而對未成年人進行正向引導。對其良好品德進行肯定,使其能夠樂觀地看待生活。因此,社會構建論與積極心理學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適合成年人制度的理論依據。
對于觸法未成年而言,進行第一次訊問時,有權利申請合適成年人介入訴訟,進行偵查、確保候審等,屬于全程跟進的合適成年人制度。第一,在取保候審與量刑所作的調查過程中,最大程度幫觸法未成年人擺脫公安機關的控制,這就需要促使未成年人遵守規定,做到不違法、不觸犯法律。在為量刑所作的調查中,按要求書寫調查報告,并制定矯正方案。第二,偵查與審判階段,對觸法未成年人進行疏導與引導,保護其合法權益。第三,在審判后,為了促進觸法未成年人以后走正確的道路,更好地成長,還需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矯正方案,對未成年的情緒進理解,為了提升方案的有效性,還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矯正情況,及時調整矯正方案。
第一,建立合適成年人專門機構,對觸法未成年人案件進行全程跟蹤,加強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同時,還應該有足夠資金的支持,加大相關人才的引入力度,以便從根本上提高適合成年人工作質量。
第二,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分配案件,對工作量合理限定。未成年刑事案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為了更好的對未成年保護,需要對案件進行合理的分配。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將相關工作人員分為幾個小組,使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相關工作。一般來說,對于女童刑事案件應該主要由女性工作者負責,以便更有效地對觸法未成年人進行疏導與引導,同時也便于溝通和了解。而對于男童案件而言,其主要負責人應該是男性的工作者。同時,對其工作量進行合理的制定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便確保相關人員精力足夠,提升案件分析的科學性、合理性,保證工作質量,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對未成年保護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教育刑理念、社會構建論與積極心理學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適合成年人制度的理論依據。為了最大限度地幫助觸法未成年人,不僅要明確全程跟進的合適成年人的職責,而且也要注意合適成年人機構建立、案件合理分配等相關問題,進而可更好地引導未成年人,對其合法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