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懋寧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循環經濟發展實踐中,通過運用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為各級政府和企業設定的推動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義務調整手段、放任性調整手段和促進性、激勵性的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調整手段,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成就。
為了實現節約資源的目標,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政府和企業設定了在土地集約利用、節水、節能、節材、節肥、節藥、農業機械節能、合理使用壽命內的建筑方面的義務。作者通過考察2010年——2017年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現這些義務性的調整手段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節約資源的生產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總的來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在下降。2017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6年下降3.7%。2016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5.0%。具體到各行業來看,以能源行業為例,在有關節約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在節約煤炭資源方面,通過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加快現役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步伐。2015年,安排節能改造容量1.8億千瓦、超低排放改造容量7847萬千瓦。2016年全國燃煤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4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47%。2017年順利完成以氣代煤、以電代煤年度工作任務。落實了清潔供暖價格政策,在12個北方地區的城市開展首批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在這一年,削減散煤消耗約1000萬噸。在開發非化石能源方面,通過發展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天然氣實現節能減排。
為了實現促進物質回收和廢物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標,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政府和企業設定了在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化利用,對產品的回收利用和處置過程中涉及廢棄物產品和建筑廢物的回收、處置和綜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礦、廢石、廢料、廢氣的綜合利用,廢水的再生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余壓的綜合利用,修復、翻新產品的標識和無害化處置等方面的義務。作者通過研究2010年——2017年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現這些義務性的調整手段在促進物質回收和廢物循環利用的發展,減少污染物排放生產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從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來看,收集、利用和處理能力越來越強。2015年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92億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1.80億噸。無害化處理率達93.7%,比2014年上升1.9個百分點。全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能力為21.6萬噸/日,占總處理能力的32.3%;2017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63.8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97.14%。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74%;從再生水的利用能力來看,2015年對再生水的利用就達到338萬噸/日,此外,當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1.97%;
從多數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十二五”規劃都指出要努力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園區和項目,我們了解到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中大量的促進性調整手段,除了在節約資源、物質循環利用發面發揮作用外,在促進循環經濟項目建設、園區建設和示范城市建設上也產生了促進作用的判斷。毫無疑問,這樣的行為一定會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比如,一個年產800萬—1000萬噸的鋼鐵廠回收的可燃氣體和固體廢棄物,可以滿足一個120千瓦發電企業所需要的能源和生產300萬噸水泥所需要的原料。這就是為經濟增長找到了新能源。
放任性的調整手段在循環經濟發展實踐中也發揮了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生產者可以委托銷售者對廢棄產品或者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或者處置的放任性調整手段,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清潔生產法》僅僅在企業內部污染防治和節約資源的調整手段的局限性,通過社會合作,一方面防止了污染,一方面又為企業節約了設備投資,創造了經濟效益。在生產實踐中,很多企業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或者生產工藝落后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內部有時難以實現廢棄物的再生,然而,通過和其他企業合作,就可以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比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廢料或者廢棄物,同時該企業擁有的設備不具備循環利用該廢料,對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功能,但其他企業可能正好需要該廢料作為生產原料開展生產或者已經掌握了對某些廢棄物進行無害化、在制造處理的核心技術。這時適用放任性調整手段將廢料出售,對廢料進行循環利用顯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