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臨沂大學法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企業破產重組是以企業復興為目的,在企業資不抵債時,法律允許由同一個企業的管理層像債權人提出重組方案,延期歸還債務,停止發放股息。在這種制度下,債權人的利益就極其容易受到侵害。由于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性,擔保債權優先于勞動債權、稅收債權及普通債權而受償,所以會損害一般債權人的利益。另外,擔保債務的權利主體多,法律關系較為復雜,在相互協調處理的過程中也顯得較為困難,在破產實踐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使擔保債權的行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擔保債權人的權利得不到全面而有力的保障,甚至在破產重整的過程中擔保債權人可能會變成最大的損失主體。
不少企業利用破產重整制度重新獲得正常的生產力,獲得新生;但是也有不少企業利用破產重整制度躲避債務,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我國現行法律危害債權人的利益所存在的問題有:
1.對重整期限的規定不明確,我國《破產法》第72條所規定的重整期限為自人民法院裁定債務人重整之日起到重整程序結束,沒有更加明確的時間規定,可能會導致重整計劃被無意義的無限延長,增加破產重整的成本,加大重整計劃的風險,最終損害到債權人的利益。
2.債權人在重整過程中監督權的缺失,破產重整執行過程中監督權主要掌握在破產管理人手中,可能會出現債權人無法實時了解掌握整個重整計劃的執行情況,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如果債務人在重整的過程中進行了個別清償或隱匿、變賣資產,那么債權人的利益就會被損害。
在債權人利益受到關注的同時,其中擔保債權人的利益又是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在破產重整的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
1.擔保權中止制度的不完善,我國《破產法》第75條規定,在重整期間,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的擔保權暫停行使。但是,擔保物有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擔保勸人權利的,擔保勸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恢復行使擔保權。雖然已經規定當擔保物有損壞或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恢復行使擔保權,但是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損失或價值減少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危害到擔保權人的權利。
2.債務人或管理人對擔保財產享有支配權,即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債權人在重整過程中監管權的缺失。債務人或者管理人對擔保財產有支配權,意味著擔保財產將脫離擔保權人的掌控,擔保財產面臨著貶值和變現價格不合理等風險,而擔保權人也將承擔這樣的風險,使其合法利益受到損害。而且在我國的《破產法》當中,只規定了需要向債權人委員會報告的情形,并沒有表示債權人可以干預債務人和管理人對擔保財產的管理,也就是說對于擔保財產所面臨的貶值和變現價格不合理等風險并沒有提供救濟途徑,也沒有就這些風險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提供補救措施。
3.重整計劃的強制批準,法律賦予了法院對重整計劃的強制批準權,強制批準權也就意味著企業破產重整有了公權力干涉的色彩,有擔保債權人的意思自治也就受到了限制。重整的期限比較長,而且有擔保債權人還要面臨擔保物損失或不合理變現的風險,所以有擔保債權人希望行使自己的優先受償權去實現自己的債權。雖然為了促成重整,恢復企業活力,帶來更大的社會利益使用公權力進行維護和調整,但是在過程中要防止公權力的濫用給擔保債權人的利益帶來損害,因此在使用公權力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一定的原則和規章。
隨著破產法的發展,重整制度也應運而生,但其尚未成熟,在某一方面仍然威脅著社會利益實現的最大化,使債權人的利益暴露在制度保護之外。不能一味地追求重整的成功,還要在重整成功的同時將債權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針對我國的重整制度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議:
(一)規范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立法,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就救濟機制。明確在現有法律法規中相對模糊的部分,使債權人在維護自己的權利的時候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可以依靠。權利和救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而且在我國的破產法當中沒有規定明確的補償機制,應該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補充。
(二)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限制支配限度。加強債權人對重整過程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是削弱了債務人和重整管理人對擔保物的支配權限,沒有限制的權利必將會導致權利的濫用,尤其是債務人的權利。
破產重組的意義在于企業復興,所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是至關重要的,文中對破產重整中容易出現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并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