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震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28
一為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說。①該學說認為不動產冒名處分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原因在于冒名處分不動產屬于廣義的無權處分,一旦冒名者成功地進行了變更登記,也就構成了事實上的處分行為。因此根據《物權法》第106條之規定,該冒名行為就形成了讓第三人信賴的權利外觀,應對第三人予以保護。但也有學者認為,冒名處分他人不動產則構成了詐騙行為,雖然我國法律未對于盜贓物規定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也應分情況適用之。即使第三人適用善意取得了被冒名的不動產,被冒名者也可以根據法律規定行使回復請求權。
二是排除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說。②首先,冒名處分所構成的無權處分發生的原因跟善意取得不動產有所不同,善意取得不動產則是因登記簿錯誤,而冒名處分則并沒有發生登記錯誤。其次,冒名處分屬于非法行為,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又如何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呢?最后,假冒身份等冒名行為即使產生了令第三人信賴的權利外觀,但該善意也不應該被保護。
關于冒名處分不動產的行為,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認為:
第一,以外國制度、我國立法角度觀之,動產和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本應分屬兩個獨立不同的制度,不動產善意取得是以不動產登記簿記載錯誤為要件,在行為屬性上屬于無權處分,而在冒名處分中,登記簿并沒有錯誤,其行為本質雖也屬無權處分,但其實是違法行為。
第二,并非一切的善意都能得到信賴的保護。善意取得制度成立的目的是以犧牲物權人的物權為前提來維護交易相對人的利益,這是一個利益取舍的問題。因而為更好地平衡各方的利益,盡可能地避免傷及無辜,各國在設定善意取得制度時都極為慎重,從而避免適用范圍進行不適當的擴大。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與第107條的規定也表明了,即使都是善意第三人,遺失物和盜贓物也不能善意取得。從這一點即可看出并非所有的善意都能得到徹底的保護。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的善意都應該犧牲他人之合法利益而對其進行信賴保護,應當以法律的明確規定作為依據來判定是否對其善意的信賴進行保護。我國法律規定的幾種適用善意取得的情形包括表見代理、表見代表、無因行為、通謀虛假表示、內心保留、欺詐之意思表示以及債權人撤銷權,不得針對有償、善意之受益人等情形。而冒名處分并不在我國法律規定的那幾種適用善意取得的情形之列,因此,我們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將冒名處分他人不動產的行為排除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三,冒名處分所形成的外觀是權利主體的外觀,而不是權利外觀;第三人的信賴非物權法保護的“合理信賴”中的“信賴”,即“此信賴非彼信賴”。一些主張冒名處分不動產可以適用善意取得的學者認為,假冒產權人身份的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不動產時存在一種權利外觀③,該外觀足以造成交易相對人的信賴,法律應當保護交易主體的信賴利益④。該觀點實際上已經擴大將權利外觀、信賴保護等相關適用進行了不適當的擴大。雖然在考慮適用善意取得時,權利外觀確實是其中一個考慮的因素,但是該權利外觀只有通過動產占有、不動產登記方式表現,才能獲得善意信賴保護,不能將其擴大到冒名處分所形成的外觀。冒名處分所形成的權利外觀并非通過不動產登記方式來表現,其所形成的外觀是權利主體的外觀,而不是權利外觀。如果將公信力賦予權利主體外觀,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真正權利主體的權益,使每一個無辜的權利主體陷入人人自危之擔憂中,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并不是一切信賴都能適用善意取得,唯有信賴動產占有或不動產登記,才能適用善意取得。冒名處分所形成的外觀僅為權利主體外觀,其信賴并非對不動產登記的信賴,該信賴并非善意取得保護之“合理信賴”。
綜上所述,從制度和立法初衷的角度看,立法者的本意要求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應以登記簿錯誤為前提條件,但冒名處分并無登記簿錯誤之情形,故被排除在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外;從風險控制上來看,相比較于被冒名人,第三人更應該調動主觀能動性去控制風險的發生,也更能控制風險;從法律明文規定適用善意取得的幾種具體情況來看,冒名處分不在我國現有法律規定適用善意取得的情形之中;從我合同法關于合同效力的規定來看,冒名處分屬于非正當交易,不發生合同效力,也無法適用善意取得。因而,善意取得對于冒名處分不動產并沒有適用之余地。
[ 注 釋 ]
①楊立新.論不動產善意取得及適用條件[J].判解研究(第4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96.戴永盛.論不動產冒名處分的法律適用[J].法學,2014(7).
②傅鼎生.不動產善意取得應排除冒名處分之適用[J].法學,2011(12).
③熊丙萬.論善意取得制度正當性的運用[J].判解研究,2009.
④王利明.善意取得制度若干問題研究——從一起冒名頂替行為說起[J].判解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