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臣香
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近年來,中央政法委、最高院、最高檢也出臺了較多“通知”“實施意見”等文件,來應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各省市相繼出臺刑事被害人救助規定。總體來看,相關單位都在為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斷努力,也出臺了較多的文件,但各地方各機關的規定參差不齊,不同地區之間或同一地區對不同被害方救助標準的不統一,對于救助的時限、救助的方式、救助的程度等問題也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使救助工作的實施出現了較多的矛盾和不確定性。因此,從國家層面出臺一部出臺《刑事被害人救助法》,結束各省地方性法規各自為營的混戰狀態意義重大。
資金來源問題是解決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的關鍵,但我國目前的刑事案件破案率低,判決執行率低導致被害人從罪犯處獲得賠償困難重重,資金來源成為一大難題,而我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資金從何而來,各地資金來源渠道混亂,有的地方從地方財政撥款,有的地方從救助機構籌措,資金來源的混亂導致了救助資金發放的不穩定性。新出臺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應該充分利用犯罪分子的罰金、沒收的非法財產、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監獄服刑人員創造的財富等從司法渠道獲得的資金,以國家財政預算為補充來源,以保證制度實施中的資金供應。
我國目前對刑事被害人一概而論,采取的是支付一次性救助金的方式,但是因實踐中被害人被侵害的權益種類不同、被侵害的程度不同、被害人的家庭情況不同,他們需要的救助方式和救助程度就不同,一次性的救助金對于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那些因犯罪侵害導致家庭經濟長期困難的被害人面臨的問題。本文作者認為,只有將刑事被害人受害類別化后進行針對性的救助才能使該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比如對于因詐騙、盜竊等經濟犯罪致使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助即可。而對于因侮辱、強制猥褻、強奸等對被害人精神上遭受痛苦的被害人,有必要引進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并做好心理疏導等相關工作給予相應的救助。對于因故意傷害等暴力犯罪致使被害人殘疾的或導致家庭經濟長期困難的,除了一次性經濟補助外,還應按月發放殘疾補助金維持其基本生活,同時對其住院的醫療費支出、傷愈后的就業等問題制定后續救助方案。
我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機制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首先是層層審批的救助機制過于繁瑣,使很多被害人都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其次是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統一的救助機構,有的地方負責刑事被害人救助的主體是檢察機關,有的地方則是法院,也有的地方是民政部門來負責,這種機構的不確定性使被害人能不能得到救助有了很大的偶然性。所以,簡化審批程序、明確各部門責任是優化救助機制的關鍵任務,但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是刑事訴訟各個環節都存在的問題,覆蓋范圍較廣,公、檢、法任何一個機構都不足以實現對不同階段的被害人的救助。本文作者認為,由正在處理案件的公、檢、法機關提出申請,再建立專門的救助機構負責審批、執行等相關事宜符合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實際情況。另外還可以與相關聯的制度做好銜接以分擔救助機構的負擔,比如刑事附帶民事案件要更加注重對被害人的救助,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等制度實施措方面也要更加關注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對于附帶民事判決仍不能解決刑事被害人問題的,再啟動國家救助程序,按《刑事被害人救助法》進行救助,而對于因加害行為導致生活長期困難的被害人應該啟動社會保障程序進行救助。設置犯罪人賠償制度先行,國家救助制度緊跟,社會保障兜底的三層救助壁壘來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