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道靜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120
日新月異的科學社會,大數據時代快速脫穎而出,各種分散的網絡信息,比如人們的購物習慣,消費記錄,出行信息和生活食宿等暴露在社交網站之中,成為了“大數據”時代操作的工具。在“大數據”的推動下,網絡數據量日益繁雜,新浪微博,豆瓣天涯等APP應運而生,成為網絡個人信息寄存的平臺。
以新浪微博為例,網民首先是通過手機號注冊,進而填寫自己的生活地址,教育信息等資料,設置密碼登錄成為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手機號成為了網站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第一步,之后的生活地址,教育信息等也輕而易舉地被網站所收集。并且,新浪微博常常與支付寶,淘寶賬號等相關聯,一個網站接連著另一個網站,一個人的個人信息被共享給另一方,大大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網絡個人信息是指用戶在互聯網上的個人身份信息,與用戶本身緊密相連,能夠作為辨認本身的數據。
(一)網絡個人信息的特點:虛擬化,網絡個人信息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網絡平臺本身的虛擬化產生網絡個人信息的虛擬化。大數據時代下,人們互通往來不需要直接接觸與面對面的交流溝通,通過互聯網平臺即可完成一系列活動。網絡個人信息可以說是“看得見,摸不著”。真實性,網絡個人信息和自然人相連接,有著辨認身份的功能。網絡個人信息基于真實性對用戶產生影響。常見的支付寶與人們的財產緊密聯系,淘寶與人們的住宅地址息息相關,微信與人們的社交關系相互捆綁。
(二)網絡個人信息與網絡數據的區別。網絡數據范圍比較廣泛,任何發布在網絡平臺上的信息都可稱之為網絡數據。互聯網上的私人信息領域相對較為狹窄。網絡數據經常服務于生產經營的需要,一般被廣泛收集并加以利用。網絡個人信息則不同,一般不為生產經營服務,更不得非法加以利用。網絡數據具有公開性,而網絡個人信息具有私隱性,網絡個人信息處于“黑匣子”之中。
網絡個人信息被侵害的手段層出不窮,支付寶,微信,微博等存儲著豐富的網絡個人信息,稍有不慎就成為犯罪分子獲利的途徑。
(一)他人非法獲取,非法利用。有關名譽權侵犯的典型案件中,網友在天涯等網站上開展了“人肉搜索”借此獲取了他人的個人信息,如名字,工作地點和家庭住宅等。另外一些不法分子看準了多家公司網絡系統的服務器漏洞,編寫程序代碼獲取信息,隨后將資料打包出售。
(二)網站運營者非法出賣。網站運營商是網絡的經營者和管理者,他們通過掌握用戶注冊時所填寫的個人資料由此獲得信息,再利用不正當的手段銷售用戶的個人數據而獲取收益。
(一)強化網站經營者的監管。網站運營商不僅僅是網上平臺的管理者,更是優于使用者而處于領頭地位的操作者。網絡個人信息寄存于網絡平臺,經營者應加強法律意識和管理者意識,堅守底線,杜絕非法收集和利用網絡個人信息。網絡平臺更要加強自身的監督管理。網站經營者有義務為網民設立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站,提示用戶對自己信息處理的風險。
(二)加強網絡用戶的法律保護意識。網絡個人信息侵害案件的不斷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沒有將自己放置在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絡之地。這要求我們要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盡量減少個人信息的輸出,經常清除網頁瀏覽記錄。在電腦手機上安裝“防火墻”等殺毒軟件,APP上接收到的推送信息應小心核查,陌生鏈接不要隨便點擊。需要支付的平臺盡量不要綁定銀行卡,設置長數字密碼支付。
(三)嚴厲打擊侵害者的不法行為。網絡個人信息侵權案件只增不減,還得歸咎于不法分子的層出不窮,對于此類案件,打擊力度不夠,違法成本較低等。比如一些出賣網絡個人信息的犯罪僅僅只處予罰款,因此讓犯罪分子不惜為了高額利益鋌而走險。網絡管理者應隨時監察網站的運營情況,與網站負責人就網站漏洞等問題展開座談。在網絡上公布犯罪分子的手段,不僅威懾有犯罪念頭的人,也能提醒廣大網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