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乾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當前法院申訴案件居高不下,法院信訪復查及再審審理工作任務繁重,占據了法院領導、干警的不少精力,也使法院成為社會各種矛盾和糾紛的聚合點。而如何發揮司法在減少申訴中的重要作用,則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本人通過復查申訴案件的實踐,力求從法院與申訴當事人方面分析申訴案件的成因,探索減少申訴案件的對策。
(一)裁判存在瑕疵。法院審理的案件確有錯誤的屬極少數,但從申訴案件來看,部分申訴案件存在難以改判的審理瑕疵,如在證據采信、適用法律、自由裁量等方面確實存在問題,但有的并沒有影響實體處理結果,再審沒有實際意義,但當事人卻申訴不止。
(二)審理程序上存在問題。審判公開力度不夠,當事人訴訟權利保障不夠充分有效,審判行為的規范程度不夠高。如遺漏以須參加的訴訟當事人;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法院沒有注明提交的日期等。
(三)裁判文書說理性不夠強。法官裁判的公正性只有通過裁判文書充分說理和論證來體現,否則,社會公眾無法判斷司法過程和裁判結果的公正性,法官判決的公正性、合理性、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有的裁判文書講理不充分,判決結果形成的原因和理由不夠清楚,難以滿足訴訟當事人的現實需要。如今敗訴方申訴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弄明白自己為什么敗訴,官司到底輸在哪里。
(四)法官的言談舉止不夠嚴謹。法官的職責及其角色地位決定了他(她)對案件及當事人的態度只能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有的法官在法庭上沒有保持中立裁判者的角色形象,在審判環節上態度和情感外露,對案件事實、是非責任表態傳情造成當事人對訴訟活動真實、公正、有序的懷疑,對判決結果不信服。
(五)裁判的社會效果不夠理想。有的法官就案辦案,拘泥于法律條文,沒有牢固樹立注重判決的社會效果的觀念,在利益衡量和價值判斷中,不善于使用社效果和綜合效益這一尺度,因而案件的社會效果不佳。
(六)法官的釋明工作沒有跟上。法官在立案階段依照法律規定向訴訟當事人釋明相關法律程序、法律條文的含義和可能存在的訴訟風險不夠;在證據交換階段釋明舉證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強化訴訟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意識不夠;在判決后做好裁判的釋明工作不夠。在審判實踐中常常聽到有的法官對不服判決的當事人生硬地說:“你不服判決去上訴、去申訴吧”。現如今申訴案件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官在判決之后不注重做好服判息訴工作。
申訴人申訴的主客觀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信判決不公。申訴人認為判決不公正,為謀求最終的公正裁判而堅持申訴。其心理狀態是堅信裁判存在極不公正的地方,出于謀求正義的心理動機,不惜一切代價,不計訴訟成本,甚至傾家蕩產也要堅持申訴,其心理預期是一定要得到自認為“公正”的裁判或有明確的“說法”。
(二)報復對方當事人。訴訟當事人雙方情緒對立,心理錯位嚴重,懷著與對方一決雌雄的心態誓將官司打到底。有時當事人即使明知申訴肯定會落敗,還是堅持申訴,這其中有賭氣的心理,有拖延時日讓對方難以得到訴訟利益的心理,也有申訴妄想的心理。
(三)發泄對法院及法官的不滿情緒。申訴人對一、二審法院的審判工作及對法官產生不信任、不滿的心理,或者是在裁判過程中與法官產生過矛盾,因而在心理上加重了對法官公正裁判的懷疑,認為裁判結果的不利是法官對自己懷有偏見,甚至帶有報復的成分,從而申訴,其申訴的動機和目的主要是發泄對法院或者法官的不滿情緒。
(四)公眾的評判,打官司雖然稱不上人生必經的和最有價值的社會活動內容,但它確實能引起周圍人們的關注,勝與敗的根本原因在純粹的旁觀者來說并不重要,他們觀察訴訟中敗下陣來的一方,從中揣摸敗訴者身上會有品質瑕疵,現實的敗訴者等于被當眾擊敗,必然引起公眾的評判和冷遇,敗訴者為改變這一局面而申訴。
(五)申訴人法律知識缺乏,訴訟能力低。法律知識的欠缺,使他們沒有足夠的辯別能力去準確評價裁判結果的“正負”意義,特別是弱勢群體由于地位、勢力上的自卑感和在訴訟中的失助感,敗訴使他們重負心理壓力,備受權利保護需要與失助感的心理體驗和矛盾干擾,憑借直覺,他們認為自己的心理糾葛始終沒有通過裁判得到調整和解決,“心病”造成當事人申訴。
(六)為實現對自己不合法利益的保護。有些申訴人,不論裁判是否客觀公正,其事實、證據和法律法規是否明白、充分正確,也不論裁判結果是否有效保護了其合法權益,盲目申訴,奢望法院能變更裁判,給予更多的保護。有的申訴人明知自己敗訴或部分實體權益未得到保護是當然的結果,但仍希望通過申訴改變原裁判,實現對自己不合法利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