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彥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如今“高校治理”(大學治理)的概念越發受到重視。高校治理即“大學內外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重大決策的結構和過程”①,和“管理”相比“更注重協調,而非控制……從控制走向協調,以治理代替管理,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②這減少了權力的干預因素,增加了規范的調控因素,自然要求相應規范的科學制定和實施。
我國教育法律規范已經形成了從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到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及其他眾多規范性文件所構成的規范體系。但它們大多引領性、概括性強,不能精準地適應每一所高校的具體情況,且主要調整高校外部治理關系,故內部治理需要高校根據本校情況制定內部規范。
高校內部規范,有學者稱其“校內法”③,是高校自主指定的、明確校內各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規范。在高校內部,這些規范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們和外部法律法規共同構成高校治理規范體系,且是內部治理的主要依據。但內部規范正面臨著諸多困境。
章程是高校的“最高法”和“組織法”④我國現行法律規范(如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對高校章程有明確、嚴格的規制,但其他內部規范就不可同日而語:內部規范適用適用對象較少;內部治理事務繁多;規范制定者素質不高等原因,導致大多數內部規范制定的隨意化——制定程序不嚴格,大多僅由某主管部門內部討論決定,而無征集意見、公示、論證程序;內容更是極具主觀性,往往對各主體的權義不合理配置。這樣制定的規范,難免受到詬病。
此外,規范執行時常由制定者自行負責解釋,制定者往往對不合理的規定進一步“不合理”解釋以自圓其說,甚至消極地不理睬、不解釋,制定層面的錯誤難以被制定主體自覺地修正,而更可能被執行程序固定。
高校與學生之間雖是特別權力關系,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政府同公務員的關系:前者追求學生的良好發展和科研成果的產生,后者則更多重視高效、高質地實現行政目的。這也要求高校和一般行政主體在內部糾紛解決上應有所差異。
若不合理的內部規范侵犯學生相關利益——包括現實利益與期待利益⑤,校內溝通往往因規范制定者也可能礙于情面難以成功;而外部救濟(申訴、起訴)的成本過大(較損害而言)——由于學校行為是基于其內部規范,主管部門需先審查其內部規范,再適用到本校具體情況,這使得主管部門實在難以在短時間內正確處理。
李曉燕教授曾以“處分”為例說明過高校自由裁量權過大的情況:“《教育法》未對‘處分’的手段和程序作進一步的明確規定……校規校紀又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在實際上賦予了高校自由裁量幅度過大的‘處分權’”。⑥外部、上位規范適當滲入高校,對某一類具有共性的事務做出相對統一的規定,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內部規范制定的高質量。
除了對于具體問題的介入,還應對高校內部規范的制定程序(如征求意見、進行公示)、解釋方式等程序性問題進行規定,進而規范文件內容的科學性、保障實施效果。
前文已述,申訴程序在實踐中存在難度,訴訟更是適用面窄、周期長、成本高——面對外部救濟機制的不足,我們更應重視在高校內部完善救濟措施,使相對人不必“舍近求遠”,如可將高校內部規范的解釋權與制定權分離,避免出現爭議時制定部門以“解釋權歸本部門所有”搪塞相對人;設立專業人員組成的規范審查部門,負責內部規范的審查、解釋等工作。
在制度設計存在不足時,提高基層工作者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準尤為必要,這能一定程度上彌補制度缺陷:一方面,能清晰界定自身地位和權利、義務、責任;另一方面,對無明確規定的事宜,可依法理推導出適當做法,不至于做出過于荒誕的規定或明顯不合理的解釋。最關鍵的是,懷著“公為私服務”的意識,他們更能以“學生本位”的底層邏輯開展工作,將學生視為被服務者,視為工作的目的,這樣自然有利于問題的預防和解決。
[ 注 釋 ]
①湛中樂.現代大學治理與大學章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1(9).
②同上注.
③湛中樂,康驍.通過“校內法”保障學術自由——以1912—1937年的北京大學為研究對象[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
④湛中樂,高俊杰.大學章程:現代大學法人治理的制度保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
⑤根據《教育法》第42條第(二)項,依法獲得獎助學金也是法定權利,此屬本文所稱“期待利益”.
⑥李曉燕,陳蔚.學校辦學法律糾紛現狀、成因與對策探討[J].中國教育法制評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