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媛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對非婚同居進行界定,明確其范圍,首先要分析與其他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與其他概念的區別。
非婚同居在我國沒有官方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非婚同居的定義都存在不同的意見,但是基本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主要是指雙方尚未形成法律規定的婚姻狀態,長期共同生活,雙方當事人在感情,經濟以及性等方面形成了相互依賴的共同體。非婚同居包括兩個概念:一是“非婚”,非婚是指沒有我國法律規定的婚姻狀態,非婚狀態包括一直沒有結過婚,結婚之后配偶死亡,結婚之后又離婚三種非婚狀態。二是“同居”,同居是指兩個人長時間的在某一固定的居所一起共同生活,應當與短暫的“一夜情”等現象區別開來。
非婚同居是一種類似于婚姻的事實狀態,有學者稱之為“準婚姻關系”或“亞婚姻關系”。將非婚同居與非法同居、事實婚姻的關系分析清楚,結合之前非婚同居界定的內容,才能更加明確什么樣的同居關系才是非婚同居關系。
從1957年起,就有司法解釋提及非法同居,一直到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專門針對“非法同居”頒布了司法解釋,此時非法同居的概念便達到了熱議的鼎盛時期,一直持續到1994年?!胺欠ㄍ印蓖ㄟ^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形式,作為一個法律概念長期存在。
“非法”兩字的適用,引起了法學界學者的質疑。在我國,法已規定不可為,法無規定即自由,我國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禁止尚未結婚的男女雙方同居,那么,尚未結婚的男女雙方的同居行為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以何理由認定該行為違法。最高人民法院可能意識到這一表述不符合法律邏輯,所以在2001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中放棄了這一表述。2004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也沒有使用,但《婚姻法解釋(二)》第一條第一款提及到“同居關系”,通過對該條文的解讀可以知道,男女兩性沒有經過婚姻登記的法定程序,也就是辦理結婚登記,就長期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即為同居關系。除了違反一夫一妻制的同居外,其他的同居關系起訴到法院,法院不予受理。換句話說,就是法院不再認為非婚同居是非法的同居關系,非法同居不再出現在官方文件中。非婚同居與非法同居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兩者之的共同點是“同居”,同居關系中的男女雙方都沒有法定的婚姻關系,就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是兩者之間又不完全等同,非婚同居與非法同居的外延范圍不同,前者是指都沒有配偶的男女雙方公開持續的共同生活,與婚姻家庭的生活高度相似,外延范圍相對較小。后者是指同居關系中的男女雙方,其中有一方已經擁有合法的婚姻關系,還跟別人同居。
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都是登記婚姻之外的類似婚姻的二人共同生活模式,具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不能完全等同。兩者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一下兩個方面;首先,兩者存在一定的交集部分。在1994年2月1日這一時間點之前,男女雙方在滿足結婚的實質要件的情況下同居,周圍的群眾也認為雙方是夫妻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既符合事實婚姻的構成,也符合非婚同居的構成。最后,兩者的法律后果可能相同,在同樣的時間點之前,若同居雙方不滿足結婚的實質要件,可能是年齡沒有達到法定婚齡,也可能是有近親關系,亦或是有法定禁止結婚的疾病,尚未治愈等,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認定為事實婚姻,則為非婚同居,不受法律保護。如前所述,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盡管有相同之處,但也不能完全等同,兩者之間也是有很多差別的。第一,兩者的主觀態度可能不同,非婚同居的當事人可能沒有結婚的目的,例如喪偶老年人找伴一起養老,也可能有結婚的目的,如婚前試婚的年輕人就有結婚的目的。而事實婚姻中,雙方的目的就是結婚,事實婚姻存在較多是八十年代之前,而在那個年代主要是以婚禮的舉辦程序來認定婚姻的合法性,而不是是否辦理結婚登記。第二,群眾對雙方的同居行為認知不一樣。對于非婚同居,周圍的鄰居,或者同事等外人并不認為同居當事人就是夫妻關系,只是像夫妻關系。而與之不同的事實婚姻中,在周圍的人看來就是夫妻關系。第三,兩者之間最重要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在1994年2月1日之前的同居關系,在符合事實婚姻的條件下,其效力就跟婚姻關系一樣,受法律的保護,而非婚同居一直以來都在法律規制之外。通過分析可知,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不同,在探析非婚同居法律規制時,應當將兩者作一個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