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航
長興縣人民檢察院,浙江 長興 313100
我國刑事訴訟的設計采用訴訟階段論,公安、檢察和法院“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當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這對公訴機關如何有效的完成指控任務、提高訴訟效率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以審判為中心的要求就是,刑事案件的結果由合議庭在以法庭為主要的審判活動場所內獨立判定,偵查不能主導訴訟結果。以審判為中心的案件事實,在控辯對抗下由法官理性判定。從偵訴兩者之間的關系而言,毫無疑問將促使檢察機關加強偵查監督,強化公訴對偵查的指導。在如何理順公訴和偵查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實現有力指控犯罪、繼而監督偵查行為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視野下,公訴引導偵查的體制是現實所需。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就檢察與公安來講,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司法實踐中,奉行著“以偵查為中心”的辦案模式,偵查經常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繼而出現偵查“綁架”審判的情況。因此,在以偵查為中心模式中,公訴機關與偵查機關之間,配合有余,制約不足,在這個訴訟模式之下,講究實體正義,程序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庭審“走過場”的情況屢見不鮮。以審判為中心,要求對于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認定,不可以由公安機關在審前決定,而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通過法庭審理進行裁決。[1]這樣一來,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所收集的用于移送審查起訴、公訴機關移交法院審判的證據都要經過庭審的檢驗。公訴機關為了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減少訴訟風險,理所當然要在審前加強對偵查行為的監督,加強對證據的審查。
庭審實質化就是針對庭審虛化的現象而誕生,其主旨是讓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在審判階段通過庭審確定,使庭審回歸刑事訴訟的中心環節,讓庭審處于查明案件事實和裁決的主導地位,保障移交審判的案件事實和證據都能得到法庭的認可,真正通過審判查明案件事實。因此,公訴機關勢必倒逼公安機關收集證據的合法性,從而加強對偵查機關的監督,促使偵訴關系更加注重制約。
以審判為中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嚴格證明標準。證據上,偵查機關搜集的所有用來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都必須符合證據的三性要求,尤其要注重對合法性的審查。程序上,強化對程序的要求,程序正義理念得到加強。事實上,要求嚴格對證據和程序的審查,嚴格對犯罪事實的認定。這增加了公訴案件的訴訟風險,倒逼公訴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強化對偵查活動的監督,從而調整偵查、公訴之間向更加注重制約的方向發展。
第一,改良提前介入制度。我國已經明確規定了提前介入制度,但是,提前介入的法律規定相對簡單,應具體化。提前介入的主體宜為公訴部門,只有公訴部門才了解案件的庭審需要,通過提前介入偵查活動了解案情,“改良后的檢察監督為同步或動態的監督,以提高偵查和公訴的質量”。[2]公訴部門提前介入偵查行為,可以有效完成控訴犯罪任務,同時監督偵查行為。
第二,公訴部門參與實施重要偵查行為。公訴部門參與偵查行為,在移送審查起送前就介入案件,提前得知相關情況,為偵查活動獻言建策,為審查起訴作準備。另外,除了主動參與之外,在公安機關發出邀請時,還可以接受邀請,為偵查活動提供意見,確保偵查實效。
第三,保障公訴部門對立案信息的掌握。檢察機關不能有效介入偵查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公安機關不共享偵查信息,為了保障上述監督,立案偵查的重大案件應及時告知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可以根據情況選派檢察官參與重要偵查活動及案件討論。
一是完善補充偵查的實效。規范公安機關的補充偵查,采取措施使其更好的完成補證。二是改良偵查人員出庭制度。促使偵查人員養成出庭作證的意識與習慣,積極參與庭審,以實際行動支持訴訟。三是公安的內部考核要完善。逐步將服務公訴成效納入公安機關的內部考核,以引導偵查機關的行為。
增強審查起訴階段的實質性審查。公訴人在審查起訴中應有選擇的直接接觸原始證據,而不僅僅是書面審查。要轉變觀念,強化對在案證據的審查,突出審查證據的客觀性。對于可能出庭的被害人、證人等,可以在審查起訴時親自向其核實案件的相關事實。
不起訴能分流的部分案件,使公訴人能更好地應對出庭案件。不起訴權的適當行使,對有效制約違法偵查行為、保障起訴質量有很大作用。不起訴的適用越多,制約偵查行為的功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