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海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精神分析理論由奧地利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弗洛伊德所創造,用于平衡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合理運用人類的防御機制去發現人類在解決自身焦慮的問題的一些方法和專業技術。
精神分析學的專業層次體現在其專業理論的具體化與規范化,其不僅影響著臨床心理學領域還對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精神分析學的相關理論主要由精神層次、人格結構、性本能、釋夢理論、防衛機制五大理論組成。
精神層次指的是與人的精神相關,其表現為人的內心世界,包括情感、欲望、決定、沖動、思維等人的精神活動,都會在我們不同層次意識里面發生;而我們人格的核心是“本我”,“本我”是我們自己完全意識不到的,常常被稱之為心理的領域。而“自我”則協調“本我”的欲望,在依照現實客觀要求的基礎上給予其一定的滿足。而與“本我”相沖突的“超我”,則是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良心,以讓我們內心去符合社會要求、規則等。“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的關系總是不斷變化的,正是由于這種關系的不斷變化,引起了個體自身紛繁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1]。弗洛伊德對人的性本能的觀點是,他認為人的行為由心理活動驅使而人在進行具體行為時候的生理活動能量的來源是其本能表現,并且人類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于性的[2]。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內心所產生的心理活動都與實際有著嚴謹的因果關系,所有都是事出有因,夢境是人類對平常在清醒時候被壓抑到潛意識中欲望的另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3]。防衛機制是人類結構中“自我”的一種防衛技能,“自我”在人格結構中起著中介的作用,調節著“本我”和“超我”的平衡[4]。由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很多自己心理活動中的“本我”和“超我”發生沖突,導致人會產生“焦慮”等,在“焦慮”期間,“自我”會自動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平衡,從而使焦慮緩和,消除痛苦的感覺。
首先在許多相關案例中,案主最主要的問題是她嚴重的拜金主義,該問題的產生歸因于案主在性器期的時候缺少了物質基礎的滿足,妨礙了她順利度過女孩子愛異性的重要階段,在她成年以后會下意識地尋找機會完成這段發育階段,反映在現實中,就會變現為成年以后在伴侶選擇的時候多傾向于尋找一個經濟條件好的伴侶,即使是尋找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年長男性也無所謂,但是在每次接觸過后,她內心深處對于男人的不安全感和陌生感就會被激發,覺得這些男人帶給自己一種很空洞的感覺,所以每次她都會選擇逃離這種不“安全”的關系,才有了很多次失敗的結局。
其次是案主在尋找擁有豐厚物質條件的男性作為自己的伴侶的時,她意識里想要尋找的是“老公”這一角色,但是其潛意識卻想要為了填補自己在性器期所遭遇的父愛缺失而去尋找一個能夠滿足自己物質需求的保護。人類在3-5歲這個性器期里時,外生殖器是人類的動欲期,人類在這個時期開始注意性別,開始出現對兩性之間的差別的好奇,并開始把性愛轉向外界,產生了對異性父母的愛戀以及對同性雙親的嫉妒。案主的拜金主義也是由于這個時期父愛的缺失所種下的禍根。
然后是案主的防御機制從壓抑到否認,她都沒有從自我的意識去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從自己的潛意識里邊去阻止自身小時候所缺失物質滿足的事實進入意識,并將自身從小物質條件的缺失轉換成尋找經濟條件好的伴侶的方式,將這種可能會引起自身焦慮的沖動改換為去尋找經濟條件好的男性伴侶的這種不會引起自身焦慮沖動的投注。
最后在許多案例中案主常常在婚外情階段的表現和在婚內的感情當中的表現是相似的,都只有一段陌生到熟悉的階段,但最后的結局都是失敗的。而案主的出軌行為是由于“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間的關系出了差錯,從案主的“超我”上來講,案主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心里認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有悖道德的;而“本我”在這件事情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案主的“本我”認為自己缺乏物質滿足,喜歡經濟條件好的男性;剩下案主的“自我”則是案主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了追求年長男性給自己的物質滿足的保護。案主的出軌行為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沒有發揮好在調整“本我”和“超我”的關系中的作用,導致其“本我”戰勝了“超我”。
首先社工在與案主建立專業關系的同時,所采用的治療方法應主要以移情法和自由聯想為主。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移情,區別在于是否僅僅作為心理障礙者的移情,并建立在出現偏差的關系模式上。在治療的過程中,案主內心所產生的一切情感的反應都是移情。社工使案主將自己過去那些對物質缺乏的欲望與需求,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中轉移到社工身上,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將自己過去所缺失的物質條件的經歷在當下重復,通過治療移情的處理,案主就能從過往缺失物質滿足的經歷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社工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中,社工不僅要深刻理解案主的處境,更要理解案主“拜金主義”的產生。而在運用自由聯想的治療方法時,應把案主放置于一個舒適的環境來展開自由聯想,借助投射的方法來測試,把案主的內心想法和潛意識里的心理活動通過投射的方式來了解案主的當前行為現象,并找出案主最突出的心理活動內容。
優點: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心理學的發展高度,并且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工作的發展,不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理論還是專業工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影響。缺點:精神分析理論運用到實際案例中去幫助和治療案主的時候需要社工具有很強的專業要求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案主的高度配合等融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所以這對社工來說是比較苦難的一點。再者是精神分析理論比較主觀,過度的注重病理性的因素,不太具有科學性。
精神分析理論充分構建了人的內心,在追求快樂原則的“本我”、追求道德原則的“超我”和追求現實原則的“自我”的基礎上構建了我們內心穩定的結構,這三者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情感感受和心理活動具體化的動力來源。精神分析理論要求我們必須運用“自我”在去保持“本我”和“超我”之前的一種良性的平衡,如果其中一方出現了偏差,我們就會處于心理沖突的狀態。我們要提升自我的認識和相關應對能力、提高防御機制的有效性,才能減少我們內心沖突的相關情況發生,并最終實現我們人格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