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娟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4000
《民法通則》規定未滿18周歲公民稱之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是指對該類公民進行保護、監督的法律制度體系。未成年人的監護一般包括兩大類特點:一方面是隱蔽性,未成年人作為不成熟個體,無法實現個人自身權力的有效維護;其次,訴訟難度較高,由于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自身價值維護中,從未成年人理解個人權利受到侵害到參與訴訟具有過程長、難度大的特點。同時社會部分人員受傳統觀念、冷漠性等方面影響,并未主動參與到未成年人保護的過程中。
國內未成年人的監護管理必須參考相關依據,但大部分細則內容是原則性規定,實施細節較為模糊。建議參考相關規定進行指導處理,但無法完全依據其進行相關操作。實踐經驗表明,司法實踐操作中無法完全解決未成年人的監護問題,經常出現未成年人監護人缺失、監護不當等問題,國內監護管理的相關法律內容制定方面存在較大缺陷,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對法定監護人而言,由于現實狀況遠多于法律規定情形,極易產生管理真空區。當下國內現行法律經常出現脫節脫鉤狀況,無法及時找到合理的監護人。如父母去世狀況下,即使未成年人仍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但受其年齡過高影響,老一輩可能自身就是限制行為能力人,無法完全落實相應的監護責任,倘若周圍親屬受個人情感、經濟能力限制,也無法落實監護責任,那么應該如何進行未成年人監護管理的處理?這一問題重點考慮要素分析如下。
其一、祖父母、外祖母一般年齡大,即使經濟條件允許其進行監護管理,但不可忽略其身體因素,部分老人甚至還需要由其他子女完成監護,那么如何選擇合適的監護人。從國內法律體系出發,即使擁有監護能力,但是并未規定監護人選擇依據和具體方法。且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多方爭奪監護權的狀況,由于無法可依,導致監護人人選實難確定,最終結果可能會導致未取得監護權一方存在負面心理,更無法為其提供相應的標準和依據。
其二、受國家計劃生育制度影響,導致國內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的狀況,便無法執行兄弟姐妹充當監護人的管理控制。
其三、法律條文中指出的“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屬于模糊說法,無法進行清晰界定。同時當下社會逐步朝著功利化的方向發展,是否所有親朋好友都愿意承擔監護人的責任仍有待確認。
其四、當下社會逐步進入市場經濟階段,受市場經濟大環境影響,企業員工一般不會像傳統方式般進行子女教育,過高的教育成本、醫療成本等導致原本樂于承擔監護責任的機構越來越少,即監護機構組織逐漸形同虛設。
其五、居委會、村委會方面,受其個人事務繁忙程度高、經費不足、人力資源短缺影響,導致無法充分落實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即使勉強將監護職責強加給該機構,后續監護效果也無法保證。
其六、民政部門作為常見監護機構,其規定細則也較為籠統。由于法律體系未規定哪些民政機構可以進行監護,也未對監護條件、資金保障等提出要求,使得這一機構逐漸成為流于形式的組織。
針對父母雙方均在爭取子女監護權的狀況,需優先考慮絕育手術方或喪失生育能力方,以及無其他子女而對方已有子女等狀況。在處理離婚夫婦子女監護權的狀況中,必須充分考慮子女的未來發展、健康成長狀況,一般需堅持子女最佳利益的原則。但是當下法律體系存在模糊性強,模棱兩可狀況頻發等現象,導致部分父母均拒絕承擔監護責任等現象,導致未成年子女無法享受相應權益。
這一問題主要包括兩種現象:其一、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生子女的監護人選擇;其二,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生子女的監護處理。前者受所生子女父母均未成年,無法行使監護責任,一般由其父母行使相應的監護權利。但是雙方父母是否愿意承擔責任、由哪方父母承擔監護責任等操作并無相應的參考依據。一旦發生雙方推諉的現象,極易導致新生兒的監護出現真空區。后者多為成年人和未成年女方發生關系,至其懷孕生子,成年人犯罪不具有監護權,而未成年人尚未達到法定年齡,未成年女方的父母是否愿意承擔監護責任也有待考察。增加了相關問題處理難度。這一現象發生頻率高,但仍處于法律覆蓋范圍之外,需引起重視。
受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社會大眾一般會將監護當做是家庭內的處理事項,無需外界人員進行監管和干涉。這一思維模式下,引發監護效果多由監護人個人素養決定。再者,監護職責的落實不應僅考慮物質方面的滿足,還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精神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但是當下社會對其認知度不足。
國內報道案例中,不乏未成年人遭受暴力、虐待等狀況,但是對相關未成年人的監護方面,國內法律并未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相關規定缺失。同時,遇到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等狀況,國內大部分僅從思想方面進行教育,并未考慮隔離、法律制裁等方式,增加了孩子叛逆程度,負面后果較為嚴重。
除此之外,指定監護的規定與實際需求相互脫離。指定監護多是法定監護人無法經由法律細則確定,或監護人人選存在爭議時,由權威機構在近親親屬中進行指定監護人的操作。這一操作的前提是擔任監護人存在較大爭議,而指定的監護人為法定監護人按順序指定,因此,該類型的指定監護可看作是一種法定監護模式,屬于補充規定方面的分析,這一狀況并非獨立監護操作。此外,國內部分機構將上述爭端處理權限推卸給下屬機構,存在局面混亂、職責不清、相互不作為等現象,嚴重損害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指定人員不明確、原則不清晰等問題均導致了相關機構操作流程的缺陷,這種宣示性規定最終結果便是“三個和尚沒水吃”,制度規定等條文形同虛設,降低了事務處理效率,對解決問題而言起到了阻礙作用,無法快速進行爭議問題的解決。
受我國傳統觀念等方面影響,大部分家庭更重視家庭觀、親情觀等方面的作用,監護制度的執行中受這一思維影響較大。親屬監護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當下常見監護手段之一,該方法存在明顯弊端。社會進步較快、各地區經濟水平逐漸攀升,城市吸引力較多的外來人口,導致周邊村落地區留守兒童的比例越來越大,很多留守兒童由祖輩、親友監管,甚至存在自我監管的狀況,無法對未成年人建立全面化、系統化的保護,監護執行形同虛設。
針對上述問題,必須逐漸弱化親屬監護現象的發展,盡量建立國家監護體系。考慮到未成年人是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為此,國家方面必須為為未成年人提供相應的保護和監護。如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機構必須建立符合當地發展的監護管理制度,及時對未成年人基于全面的保護,做出正確引導,保證其思想、身體、心理等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下,國內針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管理體系存在可行性差的特點。如規定部分單位作為監護人具有現實性差、監護實質缺失的問題。企業方面無法指派特定人員進行監護,也無法提供專門的經費資金落實監護職責。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監護機制,構架可設立補償機制,及時脊柱社會力量來完成未成年人的監護和管理。如父母無法進行監護后,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進行監護時,國家應及時給予相應的政策幫扶,降低其撫養負擔,提高監護管理的可行性、有效性。
為了保證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真正發揮其預期功效,必須從立法層面上進行監護,提高立法科學性。如針對監護制度不合理的部分,需及時取消。如父母原有單位執行監護職責中,需在監護人設立的基礎之上增加遺囑監護。這對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起到明顯促進作用,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最后,立法中須明確監護職責、監護權利,包括細節問題,避免濫用監護權等導致的負面后果。在人身監護的考慮方面,需明確教育、管理等具體項目,提高對未成年人的合法保護,在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之下可接受正常教育。
為了促進監護人可更好地落實其監護職責,必須建立相應的監護監督機制。可采取政府機構、親屬聯合監督的機制。一方面,親屬監督可充分保證監督的直接性、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監督具有足夠約束力和法律約束力。二者充分結合便可將監督機制的效果發揮得更加充分。政府方面,必須保證監護人的具體行為符合有效性要求,維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根據相應的違規、違法行為進行懲戒管理,從而真正意義的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管理,需從其成長階段、實際狀況出發,考慮各方面環境因素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進行全面優化。新時期,國家法律體系越加完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監護必須引起國家重視。業內專家必須切實考慮其中的缺陷問題、不足之處,立足社會去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