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據說,“惡法亦法”理論最初被蘇格拉底用實踐來進行論證,雖這種理論并不是由蘇格拉底創造,但蘇格拉底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惡法亦法”理論的主要內容,即成立法律體系,合理制定相關條例,不論內容是否規范,世人都需嚴格遵守。其實,這種法制理論最早是由奧斯丁提出的,其內容具有一定權威性,表示即便與上帝意見產生分歧,也必須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嚴格遵守法律中相關規定,并按照法律內容采取相應措施。奧斯丁之所以會發表這種言論,有三種主要原因。首先,在這種法律體制下,盡管人們會心生厭惡,但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控制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必須遵守相關規定。其次,用傳統的思想觀念評價這種法律體制,并不代表其完全真實,在人們的主張下成立的一些上帝之法,其內容大都沒有科學依據,多數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并不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最后,理性法以外的其他法律規定,沒有一定拘束力,即便是人們觸犯了相關條例,并沒有明確指出其所要承擔的義務,這種法律體系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不具備威嚴性,且留存時間不長[1]。
“惡法”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一種邪惡的法律,其本意是指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控制,這些具有法律意義的條例,不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人們必須嚴格遵守,無條件服從。因此,在奧斯丁所處的年代中,人們普遍認為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這種“惡法亦法”理論并不能得到人們的支持。加上后來德國法西斯的殘暴統治,人們普遍認為這就是“惡法亦法”下的現實社會,之后,因這種理論存在爭議,也發生不少唇槍舌戰。盡管在過去的年代中,這種理論一直都飽受爭議,人們對其看法也存在一定差異。不過,在中國法制社會的建立過程中,這種理論并不是一無是處,對我國法律體系的建立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歷年來,法律價值被許多法理學者不斷運用于自己的理論當中,法律價值不斷受到人們重視,也是歷代學者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對我國的法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西方的“惡法亦法”對我國法律體制的建立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影響了世世代代的法理學者,并展現出了其特有的價值。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秩序”的意思為將事物通過一定方式進行組合,表現出一定條例性?!爸刃颉钡姆戳x詞為“混亂”,在“惡法亦法”中,它是指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中通過一定方式來維持秩序,使事物變得更有條理性。博登海就曾指出,所謂“秩序”一詞,其本質是指在自然與社會的不斷變動中,有一種存在的力量,能夠維持事物的穩定性,具有一定規則、條理性。在“惡法亦法”理念中就充分體現出了“秩序”一詞的主要內涵,體現在法律體制下,人們應遵守的相關規定,體現出“秩序”存在的根本意義。在“惡法亦法”理念下,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規定,來限制人們的行為,明確人們的職責權限,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形成一個合理有序的社會體系,彰顯出法律的秩序價值。秩序在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為體現其秩序價值,運用法律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真正體現出法律的權威性。相對于我國而言,“惡法亦法”中的秩序理念符合我國的立法標準,能被我國人民真正接受。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穩定國家秩序,創造一個和諧的法制社會,“惡法亦法”中的秩序理論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可以按照法律規定來行使自己的權利,對損害自己利益的行為采取一定措施進行懲罰,維護社會秩序,為人們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2]。
在“惡法亦法”理念中,不僅能夠彰顯出我國法律的秩序價值,還能體現出一定的正義價值。不過,正義價值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體正義,另外一種為程序正義。這種法律體系一旦形成,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無論內容是否被人們所接受,必須嚴格按照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歷代被君王所統治。程序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價值的基礎,這種正義主體可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通過一些事物來判斷是否具有一定正義價值。其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程序性,是法官進行判決的重要指標。如果法律制度中沒有體現出程序正義,很容易造成法官判決上出現錯誤,導致一個又一個冤案事件發生。曾經的“于祥林案”、”趙作海案”都是慘痛的教訓。在中國法制社會中,“惡法亦法”中的程序正義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制定法律體制的重要依據。
在我國法律體制中,除了具有一定秩序價值以及程序正義外,還具有一定平等價值。創建平等社會一直都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內容。在“惡法亦法”理念中,其實也能夠體現出一定的平等價值。在“惡法亦法”理念下,要求人們無條件遵守相關法律制度,即便是上帝觸犯了法律,也要像平民一樣接受懲罰。在一定層面上體現出了其平等價值。在我國現實社會下,利用“惡法亦法”中的平等價值,可不斷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實保障人們的利益,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
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為體現出我國法律的權威性,彰顯出其具有的秩序價值以及平等價值,我國政府工作人員需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定,在其應有的職權范圍內開展工作,維護國家人民合法權益,促進我國法制社會建設。我國人民必須擁有一個法律至上的意識,并按照法律相關規定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法律法規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真正服務于人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樹立一個法律至上的意識。讓法律來規范政府的行為,充分體現出法律的主體地位,使法律具有一定威嚴性[3]。
制定法律法規,一方面是用來規范公民的行為,形成一個有序的社會體系;另一方面,法律的制定有利于人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我國應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讓人們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水平,營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在我國法律體系建設過程中,除了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外,還應建立健全良好的守法激勵機制,對違法行為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懲罰,以此來警戒公民不能隨意觸碰法律底線。另外,針對一些守法公民可適當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提高公民主動守法意識,有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充分發揮出法律制度的真正價值,繼承我國良好的傳統美德,共同創建美好家園。
在中國現實語境下,“惡法亦法”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彰顯出我國法律的秩序價值、程序正義價值以及平等價值,我國應不斷完善守法機制體系,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識,將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