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江蘇 鎮江 21201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將公平正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執政要求,而且也將它作為新時代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方向,并作為新時代法治的核心價值而體現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各個領域。
法是文明社會的產物,雖然其形成和發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個時期階級和文明的烙印,也同時都在文明史坐標中凸顯出“正的”、“平的”、“對的”等正直無偏頗的價值內涵。古今中外思想史對公平正義的內涵雖然多有增益,但由于大多缺乏唯物史觀基礎而難以實現理論的徹底。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成為新一屆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價值追求,并為公平正義賦予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等新涵義,指出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習近平將它視為法治的“生命線”,就是指出公平正義對于促進社會公信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法治公正主要包括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立法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提高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質量和水平,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確保立法程序公正和立法結果公正的統一。執法公正就要對作為主體的政府落實執法公正責任制,執法者必須忠實于法律,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司法公正要求探索保障司法公正的長效機制,發揮法律違法必究、懲惡揚善、救濟權利的社會職能。總之,“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1]
通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和矛盾,這是公平正義不斷獲取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法治建設仍然要服務民生這一最大的中心工作,仍然要以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等等為目標,抓緊解決由不合理的制度而造成的公平正義缺失問題,使得我們的工作能“更加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2]。公平正義是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體現。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大量違背公平正義的現象,而“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正、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3]因此,公平正義不是高懸上空的口號,而是以強烈的現實關切,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真正將公平正義理念作為法治建設的核心價值貫穿始終,真正以人民群眾從法治建設中的獲得感作為衡量法治工作成敗的標準,只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才能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紛爭,從法治建設的角度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最終維持和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
實際上,關于法治建設在內的一整套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建設的呼吁一直沒有停止,就法治建設本身來說,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執法制度乃至于與法治環境相關的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審計監督等等制度、機制建設也一直在進行,雖然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并未完全形成,但是現有的基礎上促進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主要是依靠制度執行力。習近平強調:“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實,九分氣力要花在這上面。”[4]。只有堅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把責任追求與制度執行力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使得公平正義落到實處。
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堅持走群眾路線,模范踐行“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統籌好政法系統和相關部門力量資源,真正形成多元社會主體協同參與的法治建設新格局。其次要把“服務法治大局”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任務,要把法治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新時代的各項建設事業統一起來,做到中心工作在哪里,法治建設就延伸到哪里。
隨著時代發展的進步,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改革的重要取向,也是法治建設中制度設計的核心價值遵循,只有深刻領會習近平法治建設思想中的公平正義主旨,才能確保最大限度實現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