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武伶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末端配送是物流的最后一個環節,是以滿足配送流程的終端(客戶)為直接目的的物流活動。當前,我們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強調“以消費者的需要為中心”,這種“用戶第一”的基本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由此,消費者對末端物流的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現實中,末端配送面對的一端是用戶需求的不斷升級,另一端是快遞單量呈幾何倍數式的飛速增長,這對于物流企業來說,要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無疑挑戰重重。根據2019年最新版《中國智慧物流末端配送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總量達到400.6億件,2020年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00億件。如此規模的快遞業務量將給末端帶來更大的配送壓力,其中暴露的問題也將越來越多。《中國智慧物流末端配送趨勢報告》經過廣泛的調研指出,當前“快件到手難”成了幾乎所有買家的共同痛點,也成了末端物流爭議最大的問題。很多買家抱怨“快件收件地址也寫的是家庭住址,不管自己在不在家,快遞員不做事先聯系確認就不聲不響地把貨物送到了驛站或者快遞箱”,對此做法表示非常不滿。而快遞公司則認為,收件人家中無人接收快遞的情況十有八九,門到門重復投遞會無限增加其快遞員人工成本,而且容易丟失貨物引發賠償責任,還不如放到驛站等代收點由收件人自提方便省事。
基于運營成本的考量和投遞效率的提升,為有效解決末端配送的難題,很多物流公司單獨設立或經過整合資源,租用單獨的場地或者依托于物業、便利店、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建設物流代收點(驛站),或者租用郵柜等寄存設備,然后通過系統發送短信,通知收貨人在24小時內限時自提。自提時,大多“驛站”會向收件人收取每件一元、二元不等的費用,并明確若超期未自提就將收取更高的保管費,更甚者會被做棄件處理。在大件物品的配送中出現的問題更多,大多數快遞公司基于成本的考量拒絕門到門送達,直接將貨物滯留在代收點。而收件人自提又面臨搬運設備和人員缺乏的困難,少數愿意送達的快遞公司卻要求加價——這種被稱為“快遞行業大件歧視”的現象令很多消費者和商家感到無奈。如此種種導致的現狀是:物流公司未經用戶許可將貨物直接放在了驛站等代收點,但最終,買單的竟還是用戶,這種現象在校園及其周邊小區更加突出。
綜上,快遞公司所青睞的末端代收的做法,從表面上看是節約了快遞公司的成本,降低了快件丟失賠償的風險,但實質上也給快遞公司或者第三方代收點帶來了更大的法律風險。
對于貨物如何配送問題,本文梳理了相關的法律依據。第一,根據《合同法》規定,雙方在買賣合同中約定在指定地點交付的,賣方應按買方指定地點交付貨物。物流末端采取收件人自提方式交付的,很可能因為不符合買賣合同約定,而容易造成賣家違約。而一般的中小賣家由于無力自營物流,只能被強大的第三方物流綁架而承擔由此導致的額外的違約風險。第二,2018年5月1日施行的《快遞暫行條例》,其中第二十五條等條款明確了投遞和驗收規則,明確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該條款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快遞員的義務:快遞員必須送貨上門或送至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顯而易見,當前物流末端采取要求收件人自提方式的,明顯違反了這一條款,屬于違規行為,而且給貨物驗收帶來了隱患,容易造成物品損壞的責任不清。第三,2019年1月1日實施的《電子商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電子商務當事人可以約定采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商品。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為電子商務提供快遞物流服務,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并應當符合承諾的服務規范和時限。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在交付商品時,應當提示收貨人當面查驗;交由他人代收的,應當經收貨人同意。從中可見,最新頒布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充分吸收了《快遞暫行條例》的立法要旨,對“物流末端門對門配送及代收自提應事先獲得收件人許可”這一強制性做法再次做出了更為明確的法律要求,并且相較于《條例》,將快遞公司的送達責任提升到了更高的法律效力。
然后,這些法條在實際中的執行情況卻不容樂觀,現實做法與法律的要求差距甚遠。盡管這些法條沒有明確配套直接可量化的罰則,但卻容易引發收件人的投訴、索賠甚至是訴訟。我們通過梳理其中的法律關系可以更方便地理解這一點。首先,從法律屬性上看,快遞合同屬于合同法中的運輸合同,其合同一方當事人是托運人即電商賣家,其主要義務是交付貨物并支付運費。而合同另一方當事人是快遞公司即承運人,其主要義務是按照合同約定將貨物完好地送達指定的地點,并提示收貨人驗貨。物流公司與賣方簽訂了運輸合同,約定應送達至買方指定的地址,而收貨人作為運輸合同的第三方受益人,有獨立的請求權,在物品沒有按約定時間和地點送達或者在發現貨物短少或滅失時,除了可基于買賣合同向賣家主張違約責任之外,也有請求承運人賠償的權利。同時,賣方也可以基于運輸合同中托運人的法律地位,追究快遞公司基于運輸合同承運人的違約責任。其次,《快遞暫行條例》和《電子商務法》都明確規定了快遞公司的直接交付并提示驗收責任,若快遞末端未征得收件人同意擅自將貨物留置于代收點要求其自提的,這種做法本身已直接違反了這兩個法律法規,并將由此承擔沒有當面驗收的不利后果。最后,物流公司與代收點之間是有償保管合同關系,但如果雙方貨物交驗手續不全,職責約定不明,那么物流公司與代收點也難免會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同時,代收點向收件人收取保管費,這一做法于法無據,也容易將自己置于承擔不利后果的法律風險之中,如果是做棄件處理則法律責任更大。
綜上,物流末端代收要求收件人自提的方式其實存在很多的法律風險,應注意防范。快遞公司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相關要求,按照相關合同的義務規定,在第一時間與收件人取得聯系,盡快地將貨物送達收件人訂單明確的地址。除非獲得收件人的同意,方可放在代收點或代收設備由其自提,并且同時應做好貨物交驗的事先說明和證據留存。關于超期未自提的,應多次通知提醒或再次送達,但不得收費任何額外費用,更不得做棄件處理。同時可將此情況反饋給賣家,由其催促買家收貨,實在無法送達或無人領取的,可征求賣家意見作為退件處理。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縱深發展,快遞已然成為了一個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物流末端配送的時效性和門到門配送的精準性成為了電商運營和物流服務中影響客戶滿意度的關鍵環節之一,并上升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被戲稱為等同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新開門7件事。當前我國已進入單日快遞“億件時代”,這給我國物流快遞行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更帶來了更嚴峻的考驗。物流快遞行業只有迅速適應這個服務理念的轉變,始終注意法律風險的防范,注重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