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燕
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專門規范醫師隊伍的法律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其中對醫生權益保護的僅限于二十一條的規定,這部法律至今已經快二十年了,年代久遠,已不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了,不能很好的保護醫生的權益。隨著這幾年醫患關系緊張,我國立法機關也注意到我國法律對于醫生權益保護方面的欠缺,因此,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對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致使醫療無法進行等情形進行了定罪量刑。這是國家第一次將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損失的“醫鬧”行為入刑,有利于減少“醫鬧”事件的發生,從而保護醫生的合法權益。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如《侵權責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對醫生權益保護的規定更加少,致使在發生醫患糾紛時,醫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發生醫患糾紛過程中,比較頻繁出現的是圍堵醫院,破壞醫院醫療秩序。面對醫患糾紛的發生,我國在處理醫患糾紛中并沒有詳細的規定,造成執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處理醫患糾紛過程中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同時,執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在處理醫患糾紛過程中,沒有合理的履行自己的職責。例如,在2015年的河南省周口太康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被逼抱尸示眾,死者家屬辱罵、毆打醫生,警察來到現場并沒有使事件得到平息,第二天更是將棺材擺放在了醫院門口,嚴重影響醫院醫療秩序。2016年1月8日,河北省欒城人民醫院的一名患者的家屬對醫護人員進行毆打、辱罵,10余醫護人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人身傷害,持續到第二天上午,仍有“醫鬧”人員堵在醫院婦科科室,不準醫護人員工作,嚴重影響了其他患者的治療,迫使其他患者不得不轉院。
我國司法人員長期接觸辦理的案件中很少有醫患糾紛的案件,因此沒有相關的經驗。同時,醫患糾紛中,涉及很多醫療行業的專業問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懂,同時在《侵權責任法中》的規定中,當發生侵害患者權益的醫療事故時,采取過錯責任原則,這讓患者或者親屬在進行維權時不能相信司法機關的判決,從而進行“自我維權”,導致發生惡性醫患糾紛。
美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避免不了醫患關系的問題。對于處理醫患糾紛,美國首先從立法方面著手。在2004年,美國職業衛生管理局(OSHA)頒布第一版《醫療和社會服務工作者防止工作場所暴力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處理醫患關系的可操作指標。其中規定:一是醫院的報警防范措施需要和警方合作的,如醫療場所必須安裝報警按鈕,配備手持報警器、移動通訊步話機等有效的報警系統;醫院大門必須安裝金屬探測器,必須裝備24小時監控系統等。美國各地警方也是非常注意醫院的巡邏,病患的家屬如果要進入治療區,都要進行嚴格審核并佩戴通行證等。二是美國的醫院都有嚴格的門禁制度,同時還建立了暴力記錄的患者“限制訪客”名單,并發放給護士站和訪客簽到處,同時有權知道患者的行為是否有暴力或者攻擊傾向。①這就建立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醫療環境,避免和防范了惡性醫鬧事件的發生,避免了醫生在醫患關系中遭到不法侵害。
加拿大在處理醫患關系問題上是選擇了分流病人,減少了醫生與患者的摩擦。在加拿大,家庭醫生比較普遍,滿足全民的基本醫療服務。而進醫院找專科醫生的一般都是急診患者,還有就是疑難雜癥和比較大的病癥。這種實行家庭醫生制度,提高了患者對于醫生的滿意度。同時加拿大還實行了醫藥分家制度,醫院醫生只負責診療病人,藥品不屬于醫院或醫生管理,還有患者就醫時,主要費用是醫保支付,患者不需要交過多的費用,這些就減少了醫患糾紛,保護了醫生不受到外來的侵害。
俄羅斯在處理醫患糾紛上建立了很多的法律法規,如《行政違法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刑法》還有訴訟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因此在發生醫患糾紛,有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來解決。還有在德國、新加坡設有專門的解決醫患糾紛的機構,該醫患糾紛解決機構專門針對醫患糾紛問題進行庭外調解,使醫患糾紛能夠合理并有效率的解決,這樣患者的權益受到保護,避免了惡性“醫鬧”事件的發生,這也就保護了醫生的權益。
通過研究對比國內外對于醫患糾紛的處理舉措,可以看出:醫患糾紛不是中國才有的,世界各國都有。在我國長期的社會輿論和人們的意識當中,認為醫生應該無私奉獻,患者是弱勢群體,更多的保護患者權益,這也造成了我國立法方面對于醫生權益規定較少。如果這種情況不斷的持續下去,不利于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通過對國外處理醫患關系的研究和學習,我們可以發現國外發達國家在立法、執法、司法方面都有著手,有效的預防和保護了醫生的權益免遭來自患者或者親屬的侵害。
我國在處理醫患關系當中缺少保護醫生權益的法律法規。因此,我國首先應該做的是完善醫生保護制度的法律法規,加強專門醫療法的立法建設。目前為止我國只有一部執業醫師法是專門針對醫護人員的法律,但是在這部法律中,醫生的權益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體現。因此,我國非常需要一部專門針對怎樣處理醫患關系中醫生權益保護的法律。其次,對“醫鬧”事件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刑法修正案(九)》中,對影響醫療秩序無法進行的行為進行了入刑,但是在現實生活“醫鬧”事件的組織人員和參與者采取的行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影響后果也是各不相同,對于醫療秩序的影響無法判斷進行確定,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對“醫鬧”事件及其程度進行確定,讓在處理”醫鬧“事件時,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后,修改現有勞動法律法規、文件等。保護醫生的休息時間、薪酬等合法權益,減少醫生對職業的不滿情緒,增加對工作的積極性。
在保護醫生權益上,執法機關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預防和避免惡性“醫鬧”的發生,執法人應該與醫院進行配合,對醫護人員進行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范方法的培訓。還有在“醫鬧”發生,當執法人員趕赴現場時,可能為時已晚。在美國的處理方式中,醫院的報警系統是與警方合作的,當醫院出現“醫鬧”時,警方能夠快速的知道,并來到現場。我國可以借鑒此經驗,讓醫院的報警系統與執法機關合作,出現“醫鬧”時,警方能夠及時到達現場。
“濟世良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等詞語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社會發展中對醫生的評價和贊美,以及現在稱醫護人員為“白衣天使”等。這些詞語表明了大眾對醫護人員的態度,加上我國對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精神的大力宣揚和社會輿論對患者弱勢群體的定位,造成大眾認為醫護人員應該是無私付出,不求回報的形象,而患者永遠都處于弱勢一方。這也就導致了在發生醫患糾紛時,司法人員出現偏向于患者一方,侵害了醫生的合法權益。
在對發達國家處理醫患糾紛的措施的研究與學習,發現德國、新加坡設有專門的調解機構,醫患糾紛發生后,可以選擇專門的調解機構進行解決。
我國在處理醫患糾紛時,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解決。如我國在處理勞動糾紛,設有勞動仲裁委員會。處理醫患糾紛可以選擇此種模式,培養一些專門的人才,設立專門的機構解決醫患糾紛。預防和避免患者訴求無門以及不能及時解決等情況下,對醫生進行辱罵、毆打甚至殺害的行為,緩解醫患矛盾激化,保護醫生的合法權益。
[ 注 釋 ]
①楊先碧.醫患之爭.生命與災害,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