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澤玲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同一個行為構成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行,均已損害賠償為給付之內容,但是債權人只能兩者擇其一。但是這侵害行為關系如何?這是數百年來學說判例爭論的課題,迄今為止無法定論?,F在主要把爭論的學說主要分為三類:法條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請求權規范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是借鑒于刑法學理論,主要是指一個行為事實符合多個規范的構成要件,且存在多個關系,例如特別關系、補充關系、吸收或者位階關系。但是只能使用一種規范。后此概念沿用到民法學中,適用于加害行為所產生的侵權和債權。然而,侵權和債務不履行分別對應一般義務和特別義務(基于權利而生),根據法條競合說理論,特別法優于一般義務,則債權優于侵權,據此也就不適用侵權所產生的請求權。現今絕大多數人不贊成此學說。
請求權基礎主要指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的法律規定,例如請求損害賠償權。而請求權競合說主要是指具備兩種請求權,這兩種請求權同時具備契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并且同時存在,無論在構成要件、賠償范圍、時效上等等,這兩個請求權同時運用。關于請求權競合說分別有請求權自由競合說(freie Anspruchs konkuenz)和請求權相互影響說(einwirkendz Anspruchs konkuenz)。這兩種學說主要的區別在于:
(一)請求權自由競合說,是德國Dietzjiaoshou于1934年在《侵權行為責任與債務不履行責任之競合》一書中最為力推的學說,此種學說就是基于侵權行為及其債務不履行所產生的兩種請求權是獨立存在的,在民法范圍內,均就各自請求權來判斷。這兩個請求權可根據債權人選擇使用,例如時效原因而消滅,則另一時效較長的請求權,可繼續存續使用,這兩個請求權即獨立又相輔相成。
(二)請求權相互影響說(einwirkende Anspruchs konkurrenz)是德國判例、學者通常采用請求權競合說,但卻認為兩個絕對獨立的請求權有違背法規的目的,德國學者認為加害行為所產生侵權請求權也可適用于契約關系,對應如此,即兩種損害賠償的請求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其根本目的也在于克服了兩種請求權因為競合所產生的矛盾。例如就時效而言,法律對于契約上請求權規定時效較短的,該短時間內的時效對侵權行為的請求權適用。
權威民法學者Larenz教授最為主張請求權規范競合說,認為一個加害行為的事實即構成債務不履行,也構成侵權行為時,并非是請求權的不同。討論其最根本在于,一個侵害行為產生一個請求權,唯一的請求權可依據兩個法律基礎,一個是契約關系,一個是侵權關系。其關系應該結合兩個基礎規范加以決定,債權人得主張對其有利的部分。同時應該特別思考法律的目的,法律是為了盡快結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特別規定了短時間內時效制,則應該適用短期時效期間,即雙重性質請求權可綜合考量各個法律規范而決定。
一個加害事實構成契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此種關系眾說紛紜,很難有統一見解。但是經過學說理論和判例法的分類說明,基本得出結論:即請求權的競合及選擇絕不僅僅依靠單純的邏輯推理,而應該根據立法宗旨和當事人的利益平衡來綜合考慮。
根據1971年臺上字第1611號判決一案中出賣物本身具有瑕疵和缺陷,從而導致買受人權利受到損害。1972年臺上字第200號判決一案,醫生因為未盡到善良管理人的責任,從而導致受害人死亡。若依據請求權規范競合說,以上兩件判決,賠償要結合兩項基礎規范而選擇,那么被害人只能主張侵權賠償。若依據法條競合說:在商品因瑕疵致人死亡的,死者和制造者之前無契約關系,在醫生手術的疏忽導致人死亡,醫生基于契約關系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但是病人死亡,人格滅失,根據契約關系的構成要件,受害人無法主張契約責任,因為受害者的父母也不是契約當事人,也無法主張請求權,那么權利得不到伸張,違背常理,也就無法追究醫生的民事責任。就請求權競合,為求符合立法意旨及平衡當事人的利益起見,無論是自由競合還是相互影響理論,侵權責任都獨立存在,不會因為另一個請求權的消滅,另一請求權隨之消滅,兩種請求權根據受害人的選擇,系獨立且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