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琳
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言論自由,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發表言論以及聽取他人陳述意見的基本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最基礎的權利。隨著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言論不再只存于傳統的口耳相傳,而是開始借助于新技術存在于更廣闊的虛擬空間。網絡言論自由使人們所受到的束縛相對于現實減少,有更多想象和表達的空間,但是也正因為如此,網絡言論自由的自由也不是無限度的而是有邊界的。
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為:一、最常見的是人肉搜索。廣大網民通常根據散布的信息以“抱團”的方式迅速加入隊伍,層層挖掘當事人的個人信息,使當事人毫無隱私。其二,部分熱點事件在最初曝光時真實性與否并未得到充分證實的背景下,網民急于“泄憤”便開始肆意謾罵,盲目跟風。
自媒體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即時、便捷的發表觀點和看法。比如2018年10月31日,重慶萬州區公交車墜江事件,事故發生后警方即刻發布通報,表示正在全力救援,事件正在調查中。但是自媒體們出于個體利益的考量,卻將輿論導向引向與之相碰撞的開小轎車的女司機。隨之而來的是網民對女司機展開人肉搜索,女司機及家人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承受網友們如洪水猛獸般的侮辱性語言、圖片、視頻的攻擊。自媒體的惡向引導在使得網民喪失理智,濫用言論自由權利,制造輿論導向,最終導致網絡暴力行為。
隱匿性給網民穿上一件保護外套,使得網民們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網絡言論者本身數量巨大,不同個體間因為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導致對同一事物價值的認識不同,當不同個體間價值沖突時便開始了不相容的行為。這些來自于各階層、背景和受教育程度均不同的人的觀點被分散在網絡平臺的各處,引得其他網民進行評論、探討,從而各種觀點被引出。在這樣的環境中網民們只顧宣泄自己的憤怒和那些符合大眾的“崇高價值觀”,發表言論的人數眾多,大家都“觀點一致”,因此不必擔心自己會因此而承擔責任,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賬號的言論而不是具體的個人。所以每個網民在網絡社會中都有可能變身為網絡暴徒,隨意辱罵他人,必然也會招致更多的“回應”。
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我們在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尊重權利應有的法律界限,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沒有法律的威懾和提醒,很難讓網民保持言論自由的警惕。“個人信息的泄露是產生網絡暴力的前提,因此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能有效地防止網絡暴力的出現”。①網絡雖然虛擬但也要有一個有條不紊的法律制度體系,要使網民意識到享受權利的同時不能隨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當個人信息得到全面保護的時候,網絡暴力現象也會隨之減少,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網民的理性,時刻警醒網民合理形式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利,法律能在規制和引導網民共創文明友好的網絡空間發揮作用,使網絡環境下的言論自由沿著法治的軌道正常發展。
2012年通過的《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中提出了網絡實名制的規定,這對于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十分有必要。②網絡實名制能夠使網絡言論參與者的信息被網絡平臺所掌握,方便網絡平臺的監管。當網民們失去隱蔽性,就會在發表言論的時候有所顧忌,減少隨意性而多一份理智。當然網絡平臺也應該加強監管,對于使用虛假身份上網或者是發表攻擊性言論、圖片、視頻的用戶應該及時發現和采取措施禁止。網絡信息不僅是由網民接受,部分還由網民提供創造,不管何種類型的信息,網絡技術平臺都有責任監督。網絡平臺對于網民的身份信息應該正確及時的在網絡后臺登記備案,妥善保護,防止信息泄露。
[ 注 釋 ]
①羅愛梅.話語民主下“網絡暴力”的反思與法律規制[D].江西:贛南師范大學,2018.
②邱月.王嬌嬌.從網絡暴力現象看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法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