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超
北京力量專利代理事務所,北京 100035
在西方國家,關于發明創造的專利被稱為創造性科學,或稱為“創造性工程”,因為它是根據技術革新與研發活動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實踐的基礎。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相關學者對創造的研究逐漸從哲學思辨轉向發明的軌道,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的學者也付出了諸多努力,不斷地完善、修改專利法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專利制度的變革。專利制度這一法律成果的創造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它在保護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為推動社會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助力。發明是實踐的源泉,也是孕育專利制度的土壤。從跨學科的角度看,創新管理的誕生是創新管理實踐和理論成果的反映,體現了專利制度與發明創造的結合發展。
專利制度是從法律的角度確立發明創造人的財產權,專利制度這一法律制度的建立,為發明、創造和創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為創新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機制。在中日兩國積極推進專利制度實踐與改革的當代,對探討中日兩國發明創新與專利制度的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
19世紀中葉,創世論從美國傳入日本,由此,日本誕生了許多從事創造性研究的學者。他們把西方的創造力和日本本土的創造力結合起來,形成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客觀上,專利制度的建立激發了日本人的發明創新熱情,促進了日本發明創造的發展。為了不斷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日本自1970年以來已將日本專利法修改了14次。日本政府通過專利制度,不僅給予科研工作者優惠的待遇,還積極從外國公司吸引專利,以提高國內產品的價值。
在日本,發明專利的概念由明治政府于1868年提出。明治政府在1871年首次頒布了《專賣專利簡則》。為了配合該法實施,日本有關部門也頒布了該法的詳細內容,和具體的執行路徑。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明治政府頒布了《專利條例》,從此建立了資產階級專利法體系。在中國,專利制度的歷史軌跡清楚地反映了中國專利的發展。從1888年到1909年,專利制度沒有得到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認可,不構成法定權利,發明創造也不受重視。直到1873年,鄭觀英才開始提出一項明顯具有代表性的專利主張。
專利制度與創新教育的成功結合也反映了中日兩國在發明創造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在日本建立專利制度之初,日本進行發明和創造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軍事應用的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日本頒布了專利法,以促進發明創造,支持侵略戰爭,日本專利法和發明專利在這個時候走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但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專利制度開始促進科技發展、并成為了在國際經濟市場競爭的優勢之一。而中國專利制度的正式建立,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發展階段,專利制度的建立是為鼓勵發明和創造,更是為國內的經濟、科技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創新教育在發明創造實踐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在構建創新型企業的背景下,發明與創新的和諧互動體現了創新精神。“科技是關鍵”這一命題的表現為“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創新需要思想自由、以及徹底的、不斷的、及時的改革、完善和形成專利法。社會發展環境的良好是推動民族發明創造的必要條件,也是發明創造的客觀要求。因此,在創新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消除制約自主創新的不利因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要及時改革和完善專利法,建立有效的法律機制,形成發明創造的保護措施,實施和形成創新機制,以扎實的標引方式推動創新的發展。同時,發明和創造還需要專利的普及和應用,才能將創新的教育觀念、和創造性的思想帶入日常生活,形成一項持久的發明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的生產,專利意識在從觀念形式到技術形式的創新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因此,我國需要加強社會創新教育理念的普及,專利、創新教育和創新技術的概念也應該得到有效的體現。創新教育應滲透到現代化建設,滲透到技術領域,科學、企業生產和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創新態勢,促進民族創新精神的真正形成,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