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燕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所謂刑事責任年齡是指由法律條文明確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時應負法律責任的年齡標準。我國目前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是不滿14周歲,在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初期,這一刑事責任年齡是受到各界學者的支持的,認為其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未成年人所表現出來的其心理生理年齡早熟,其接觸到網絡虛擬世界的年齡減低,利用科技手段和現實工具的支配能力不斷提高,并且隨著未達法定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不斷提高、其中校園暴力案件、惡性殺害案件頻發,這也就致使社會各界人士呼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給這些法定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人以應有的懲罰,刺破刑法給其的保護傘。刑事責任年齡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社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目前,我國學界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支持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其主要觀點是當前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與心理、生理、精神成熟和辨認、控制能力低齡化的趨勢日漸不相符,刑事責任年齡發展成為不達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人犯罪的保護傘。近期關于青少年觸法的惡劣事件頻繁被報道:2018年的北京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延安吳起縣中學發生校園欺凌事件、重慶女生太邋遢被5同學圍毆打成十級傷殘事件以及2018年12月3日發生的湖南沅江12歲少年吳某持刀殺害母親案,12月31日發生的湖南衡陽13歲少年羅某錘殺父母案,這一樁樁、一件件惡性事件都因這些行為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沒有收到懲罰,因而,支持說的學者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夠更好地規制犯罪行為,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主要表現在(1)能夠給家長、學校、提高警示作用,更加有力的加大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工作。(2)震懾還未觸法的未成年人,減少犯罪事件發生,給觸法者以相應懲罰。二是反對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解決未成年人犯罪愈發低齡化的趨勢不應該依靠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我們應該認識到,目前犯罪行為越來越低齡化與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變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正是因為社會發展與配套教育跟不上,讓這些精神發展尚未健全的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健康,扭曲,形成反社會人格等,從而導致犯罪頻發。因而我們要找到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根本原因,找到切實解決辦法。而且將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送進監獄實在不是一個好辦法,監獄是一個大染缸,各種各樣的犯罪人都在里面服刑,對于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在里面會染上更多壞的習氣,不符合我們教育其的初衷。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找到解決方案的最有效途徑,接下來筆者將概括說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未成年人犯罪與其身心特點、家庭、學校、社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一)從身心特點來看,當今社會,未成年人接觸網絡文化的年齡越來越低,這也就導致了未成年人越來越多的觸及成年人的世界,由于網絡監管的不嚴格,網絡游戲中的暴力因素影響,網頁信息的不健康部分的影響,使得正處于三觀建構年齡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向不良方向發展。(二)從家庭學校社區來看,這些教育跟不上未成年人的發展速度,也是由于社會結構變化,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嚴重。(三)從社會來看,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關注力度不高,往往將未成年人帶入成年人的世界,使得未成年人被動的早熟,其往壞的方向發展時,社會卻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去制止其不當行為。從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來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是我們最應該采取的降低犯罪率的措施。其實從改革開放到現今,我國未成年人的犯罪率總體是呈下降趨勢的,這都得益于我國的教育進步,刑法規制。目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說法不斷出現,無非是目前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所實施的惡性行為頻發,卻得不到刑法的規制,可能會放縱某些惡意的未成年行為人,無法保護被害人的公平正義,無可厚非,這些問題我們當然需要解決的,我們要給被害人公正,我們要讓加害人承擔責任,但是綜合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來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是合理措施。把未成年人關進牢籠,并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也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目前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遏制這些誘發因素,從而加大教育感化的實施,引入國外相關國家的措施,如惡意補足原則。真正做到保護未成年人,包括身心各方面,給祖國培養一代代優秀的后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