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晗羽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融資性票據是相對真實票據而言的概念,它本質上是以票據融資功能為基礎,以實現融資為目的的一種信用工具。
目前,我國不允許企業之間相互借款,中小企業由于信用問題很難申請到銀行貸款,而法律允許的短期融資券發行門檻又較高,造成眾多融資渠道均不能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以致其發展緩慢、存活周期較短。相對其他融資方式,融資性票據具有便利性高、流動性強、成本相對較低等特點,對中小企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雖然我國法律上不承認融資性票據的合法地位,但其在市場中早已客觀存在。
我國《票據法》第十條將票據合法性限定在具有“真實交易”前提下,這既是對票據無因性的否定,也是對融資性票據的否定。票據法的立法價值取向是促進票據流轉,實現資金流通的便利與安全,而我國現階段的相關立法過分強調票據出票及背書流轉須存在真實交易,這嚴重背離了票據法的價值目標,同時,也造成票據自身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發揮。
依據票據對權利人不同的記載方式,票據可劃分為記名票據、無記名票據和指示票據。無記名票據的持票人僅憑其持有票據即可證明權利人身份,并可據此實現票據權利或通過交付轉移權利。依照我國票據法規定,匯票和本票均應是記名票據,若未記載收款人,則屬于欠缺必要記載事項,將導致票據無效。而支票雖可為無記名票據,但在提示付款和轉讓之前,出票人仍須授權補記。因此,我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無記名票據,這勢必會影響融資性票據在市場中的流通,是融資性票據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阻礙。
我國《票據法》中規定的本票實為銀行本票,其在實務中已得到長足發展,而商業本票至今尚未得到認可。但具備商業本票性質的短期融資券早已在市場流通,并帶領票據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若僅建立以銀行為中心的票據信用體系,將大大降低票據活力,制約融資性票據發展,弱化票據信用功能。
信用是票據之根本,伴隨于票據出票、流轉及兌付各階段。目前,我國信用環境并不理想,市場主體信用觀念淡薄,企業信用普遍偏低。融資性票據靈魂之所在即企業須具備良好信用,但因我國缺乏權威的企業信用評級機構以及完善的信用查詢及公告系統,無法了解融資方的償債能力、預判其違約風險,這將極大束縛融資性票據的前進步伐。
發展融資性票據的先決條件是將其合法化,從法律角度肯定它的存在。無因性原則是現代票據理論的靈魂,其旨在于將票據基礎關系與票據關系相分離,以更好地實現票據的流通功能和信用功能。在修訂《票據法》時,應對包括第十條在內的有因性條款予以禁止或修改為倡導性條款。《票據法》的立法宗旨不僅在于維護票據流通,還包括保障交易安全。我們應將加強金融監管、維護票據安全、防范金融風險的動因融入實體規范中,建立一種均衡各方利益的制度性緩和機制。
我國禁止無記名票據,是考慮到其流通中風險偏高,交易安全難以保障。但其便捷程度遠高于記名票據,正如臺灣學者鄭玉波所說“助長流通乃法律上對票據所采取之最高原則,票據法之一切制度,無不以此原則為出發點。”僅因流通安全而否定該類票據實為不妥,就現今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以及融資性票據的特性而言,允許無記名票據的存在,并將融資性票據納入其中,顯然更有利于實現票據的融資功能。
銀行本票和商業本票是相對而言的,二者主要區別于出票主體,前者出票人僅為銀行,后者出票人為非銀行主體。《票據法》中規定的本票僅指銀行本票,即否定了銀行以外其他主體簽發本票的權利,嚴重限制商業信用機制的構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按照票據一般原理及國際通行做法,本票應屬信用票據,而現階段我國將銀行本票定性為見票即付的即期票據,嚴重弱化了本票信用功能,使其淪為支付結算工具。《票據法》修改時,應保留有關銀行本票的規定,同時將商業本票納入法律規定范圍內,以達到豐富票據種類,優化票據交易工具,為融資性票據制度提供支持的目標。
信用評級制度對發展融資性票據至關重要。融資性票據是不以真實交易為前提的自付債券,其違約風險由融資人的償債水平和信用度決定。因此,針對融資性票據應建立多層面的信用評級制度,打破以銀行信用為主導的評級趨同化局面,凈化票據市場,為融資性票據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