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橋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史尚寬先生提出:“公序良俗,在內容上又分為公共秩序以及善良風俗兩部分內容,前者主在維護外部的社會秩序,后者主在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兩者在某種范圍上,有著相似的作用,但本質上的區別,卻是十分明確的。兩者同以社會的健全發展為主要目標,而對阻礙社會秩序正常發展的行為予以制止,抑或是制裁,但實際上,社會上依然存在違反公共秩序而不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或者違反了善良風俗而不涉及公共秩序的行為,這是必然的。”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第七條具體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在本質上,公序良俗原則與誠信原則是一樣的,是一種彈性較強的條款,在法律上對公序良俗原則予以肯定,但隨著時代的具體變化,其具體的涵義與規定內容有很大的變化[1]。
公序良俗原則起源于羅馬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一點點被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所接受。在二戰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的壟斷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序良俗原則被廣泛的運用到調節社會機制上,起到了保護社會秩序以及當事人切身利益的具體作用,其在法律上的規定也由無效轉變為相對有效,同時,公序良俗原則擴大成了對于整個法律領域內立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僅是對契約自由的約束,還包括著法律權利的使用、法律義務的具體履行情況以及法律解釋權等,都要遵從公序良俗原則[2]。
在我國,涉及到違反公序良俗原則內容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1)危害國家秩序的行為。(2)危害家庭關系的行為。(3)射幸行為。(4)違反人權與人格尊嚴的行為,如近幾年流行的裸貸行為。(5)違法性道德的行為。在我國,性道德是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原則內容,因此,諸如婚外戀,包養等行為都是不允許的。(6)違反了公平競爭的行為。(7)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
從這些內容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國規定了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內容,但在具體的實踐中依然有很多小層面的影響,因此對于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行為,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以及不公平性。這就導致我們需要在民法中加入具體的公序良俗原則的定義內容,以法律規定的手段對違反公序良俗原則行為進行具體的定義,這可以使很多法律上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這也是公序良俗原則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
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層面上主要體現著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維護社會正義的作用,在律法上肯定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效力,這也是對法官的具體自由裁量權的肯定,使法官擺脫僵化的法律模式,使具體的案件中公序良俗原則的運用更加靈活,從而維護社會正義的具體效用,維護法律的尊嚴。
其次,擬補法律上的漏洞,公序良俗原則在具體案件中主要由法官進行具體的裁定,這就說明了公序良俗原則極大的靈活性,在這種靈活的作用下,公序良俗原則對于法律上出現的一些漏洞可以給予很好的補充,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切身權益以及相關利益。
最后,公序良俗原則還能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效力。很多時候,會出現沒有法律上明確的規定而對糾紛置之不理的現象。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是法律上的漠視,因此,公序良俗原則要求,在具體的案件中注重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應用,運用民法精神來樹立法律的公信力,從小事做起,提高法律的效力,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被侵害。
在具體案件中,法官往往從法理的角度對具體的案件進行評估,來衡量案件的具體價值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對公序良俗原則的運用,就能有效的維護法律的公信力,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中,法律工作者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精確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完善其理論體系,結合我國的具體經濟建設以及國情,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使公序良俗原則在具體的法律案件處理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第二,在適用公序良俗原則的一般性案件中,法院應對法律上具體的漏洞予以擬補,在不使法官的權力過分膨脹的基礎上,強化法官的自由衡量權,從而使公序良俗原則在法律案件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在維護法律正義的前提下,幫助解決相關案件。
由法律確立公序良俗原則,從立法到法律運用上具體的將公序良俗原則融入進來,解決法律上一些小層面的漏洞,維護當事人的權益,展現法律的公信力,是公序良俗原則在法律上的具體適用所起到的作用,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培養居民的法律意識,從而加強公序良俗原則在法律上的適用程度,以至加強法律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