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陶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習近平對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核心在“實事求是論”方面進行了發展,以實踐基礎為思維視域,理論來源于實踐,立足于當代中國改革創新與發展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批判。充分發揮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的引領作用,提倡使命擔當,知行合一與實干興邦。同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出自于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傳》,文章指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講述了先秦典籍遭到秦朝焚毀,致使諸多典制文化缺失,然而獻王劉德喜好古代文化,潛心研讀典制書籍學問的時候,對事對學都傾向于追根溯源,本著嚴謹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唐代顏師古給這句話加了注釋:“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然成為了后世人們對于學問的研究,為人辦事態度認真嚴謹而經常引用的名言。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精髓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革命、建設、改革必須堅持的思想指引。習近平指出,“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①堅持實事求是,黨才能真正體恤民情,查民意,制定并頒布符合人民意愿的方針政策,也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地達到人民幸福的目標。興黨興國,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之,照本宣科,本本主義必定會誤黨誤國。實事求是的這條思想路線是從失敗與挫折中摸爬滾打總結出的經驗,也是從勝利與前進中提煉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親身實踐歷史證明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辯證唯物法曾告訴我們: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無條件的聯系。世界就是一個聯系的有機整體,任何具體的事物聯系都取決于一定的條件,伴隨著條件的變化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會隨之而變,不論其性質如何,方式都會發生轉變。他們之間彼此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凡事不可一概而論,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不能只看到其有利的一面,而忽略甚至不顧其危害的一面。一個有遠見有格局的政黨,在其制定方針政策和路線的時候,更加會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而不會以一位有顯著功績的偉人經驗確定國家發展的走向,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都是我們所反對的,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實事求是不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重要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提出適合國情的政策,符合國情的路線才是對的方向。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程度與領導人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他的決策關乎國家的興旺,黨的興衰,人民的幸福。因此,任何決策都要符合歷史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中國經濟已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尊重歷史潮流,立足國情,制定與經濟實力相符合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國家的蓬勃與繁榮發展。習近平對實事求是進行創造性闡釋注重:“不得超越現實與階段,也不得落后于現實,無視變化”。現階段的基本國情要求我們要不斷吸收總結前人的經驗,吸取教訓,建設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的高度發展是一個偉大而坎坷的工程,只能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馬克思主義哲學肯定了物質世界與其所存在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依賴與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因此我們所生活和存在的物質世界在遵循其本身的規律軌跡運行,而我們人類也不可任意創造,消滅和改變這些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我們才有希望邁向成功,違背規律,可能我們不僅僅是南轅北轍,有可能會為之付諸慘痛的代價。正如我們發展經濟,建立工廠污染環境,即便在一定程度上國家的經濟著實得到了提高,然而對于環境的破壞是我們所難以彌補的。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判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文明觀的基本理念。其是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科學成果。在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國家也曾經歷過和我們現在一樣的窘迫時期,因為大量的工業化設備同時排污,才有了萊茵河污染事件,倫敦霧都的稱號等等。我們不僅要謀發展,更要綠水青山。“兩山論”就體現了習總書記遵循客觀規律針對國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的切實可行的政策。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發展的大時代,創新成為了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理論創新提出了重要論述:“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②理論的創新離不開實踐的創新,因而,理論創新無疑是要建立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之上完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繼承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理論。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不斷的進行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我們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辟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正是對理論創新最好的展示,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的認識。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的自信基于科學的真理性的實踐成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③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更要不斷豐富和發展它,結合本國國情創新出新的理論成果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充盈。
習近平指出,“實事求是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④該論述闡明了實事求是于中國,于世界的重大理論意義。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⑤實事求是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始終、體現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各個方面的生命之線、理論支柱和活的靈魂。毛澤東同志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要去研究。”⑥毛澤東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時期結合了反帝反封建與農民革命斗爭的實際情況和思想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等。強調一定要實事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根據中國共產黨犯下的幾次錯誤而寫下了《改造我們的學習》、《實踐論》、《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提出實踐在實事求是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堅持兩個務必成為首要的一項,為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又陸續發表了《論是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的?》強調了實踐與認識之間的關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我們想要認識實踐,就要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正確性,而后再認識再實踐。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創立與發展離不開毛澤東的努力,中國的發展與現在的繁榮也離不開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地與時俱進、把握世界大局勢、國家的發展形式、黨情的基本特征及發展變化求真務實,追求真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開創并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可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形成并豐富和發展了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理論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領域,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距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實現更接近了一步。因為我們實事求是地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才得以使我們增強國力,凝聚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強調了實事求是的理論意義之重大,同樣闡述了其現實意義。面對新時代出現的新問題,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從社會的各個重要方面提出了要求和目標。立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與需求,站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之上進行俯瞰。例如全面從嚴治黨,我們黨內所突出的問題有:理想信念動搖、山頭主義、享樂主義、濫用權力等,為此,我們強調首先要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思想;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健全民主集中制,任人唯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三嚴三實,三大作風;加強黨的制度建設,以黨章為根本依據,等等。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這個時代主題明朗化,世界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安全環境復雜化的世界形勢之下,我們奉行全面鋪開,突出重點;點面結合,精心設計;多雙結合,相互促動;主動開創,講究實效。我們推進“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立足現實的科學可行的方法推動中國的發展也促進全世界的進步。
[ 注 釋 ]
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社,2013:130.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社,2013:130.
⑤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社,2013:130.
⑥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