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萍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集體立足于新的歷史條件,著眼于新的時代要求與特征,以中國現階段發展實際為出發點,緊密聯系實際,總結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彰顯了我們黨全心為民、愛民、憂民的優良傳統,體現了黨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宗旨與路線。
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是人民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總結得出人民既創造了社會財富,也應是社會發展成果的享有者。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發展現狀,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既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又關心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主要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這需要黨和國家著力提高社會生產力與生產總值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基礎。新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了許多鏗鏘有力的措施,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創造性地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各個方面提高生產效益,這使我國發展質量逐步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為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將“蛋糕”做大的同時,黨和國家最關注的是如何分好發展成果這塊“蛋糕”。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公平的共享現實物質基礎,黨和國家作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各級部門不斷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有力地縮小了城鄉、區域等收入分配差距。當前,得力于一系列惠民措施,人民群眾的收入快速增長,物質基礎愈加堅實。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不再滿足于基本的吃、穿、住、行,希望能夠生活的更有尊嚴,而對幸福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提出的本質需求,是黨和國家今后工作的奮斗重點。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不斷回應人民訴求,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關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大力提倡文藝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重點提出文藝工作者應該從人民生活實踐中尋找創作靈感,文藝作品應該貼合人民大眾生活。此外,還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人民大眾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黨和國家不僅時時刻刻關注人民群眾對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質要求,更關心人民對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更高期待。
習近平向來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走到人民群眾身邊去,到社會各階層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了解實情、做出決策。而目前,隨著科技網絡的迅猛發展,在網絡上了解民情、傾聽民意也越來越成為一種主流。實地調研與網絡溝通相結合,讓基層與網絡成為匯集民意的場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
深入人民群眾進行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傳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告誡黨員干部在各個地方進行調查研究時,必須做到“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這意味著領導干部在開展調查工作的同時,要真正的到人民群眾最基層處去聽取實話,通過總結各方面的問題與實情,發現問題背后的實際矛盾,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習近平曾將調查研究比喻為“十月懷胎”,表明其過程之漫長、情況之復雜,正如他踏遍全國各地的腳步從未停下,致力于到環境艱苦的一線去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起草也是基于對基層的調查研究而擬,據統計,中共中央組織了59家單位就21個重點課題進行專題調研,形成80份調研報告;報告起草組組成9個調研組,分赴16個省區市進行實地調研,充分聽取黨內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習近平親自主持召開6次座談會,直接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2]正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這種堅持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全面了解新情況、新矛盾,使調查研究與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的做法,使得我黨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與擁護。
習近平不僅注重各級領導干部走向基層開展調查研究,而且還關注到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在網絡上聽人民之所求,察人民之所需,把握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與矛盾,作出符合人民心意的方針、政策正在成為時代發展趨勢。他認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3]因此,他希望“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3]當前,各級領導干部堅持運用互聯網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堅持踐行網絡群眾路線,不斷提高做好網絡群眾工作的效率,做到了及時掌握做好網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方法,進一步密切了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
面對新形勢下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黨和國家站在人民立場上,既要到基層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急所想、所求所思,又要在網絡上收集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與建議,不斷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習近平所堅持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是以中國人民為中心,也是以世界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不僅要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幸福,更要帶領世界人民走向幸福,實現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自古就有“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優秀傳統理念,新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為廣大人民群眾造福,帶領人民努力奮斗,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更加有尊嚴有價值。而中國夢的實現既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的努力奮斗,也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緊密相聯,與世界人民所追求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習近平曾多次指出:“中國夢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想相通。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世界好,中國才會好?!盵4]基于此,在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習近平兼具全球視野與為民情懷,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斷向世界各國人民傳遞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思想,不僅為中國夢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也闡明了中國夢與世界人民的夢想之間的關系。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雖然有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風俗、治國理念,但是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生活愿望是一致的。黨中央從中國人民利益與世界人民利益出發,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斷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以實現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發展。
習近平所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是以中國人民為中心,也是以世界人民為中心,表達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全球治理中承擔的責任。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中國將繼續以自身的發展帶動世界的發展,以世界的發展促進中國的發展,從而推動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實現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