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活動漸漸成為一種時尚與潮流,并促成夜間經濟的繁榮壯大。
香港,從來都是一座不夜城。縱使夜再深,維港兩岸依然人潮洶涌,中環尖沙咀仍舊觥籌交錯,太平山頂始終熙熙攘攘……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無不驚嘆于香港“夜間經濟”的繁榮。
事實上,不僅香港,全球范圍內很多城市都有夜間經濟。在我國,雖然夜間經濟的整體發展起步較晚,但崛起之勢有目共睹,近兩年,不少城市更是紛紛致力于點亮“夜的黑”。
例如,北京近期提出每個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最高可獲支持500萬元,上海則出臺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而天津、成都等地也均有所動作。
不經意間,夜間經濟悄然站上了風口。
業內普遍認為,夜間經濟是指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所發生的各種商業活動,它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夜市,業態主要涵蓋購物消費、餐飲娛樂、旅游休閑、教育保健等,形式更為靈活,參與主體更加廣泛,與城市文化氣息緊密相關。
在當代社會,隨著都市人群工作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宣泄與釋放,夜晚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休閑和娛樂的重要時間。再加上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以及小資、雅痞、丁克、布波等“新新人類”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不愿被舊有的生活方式所束縛,于是,夜間活動漸漸成為一種時尚與潮流,并促成夜間經濟的繁榮壯大。
根據經濟研究咨詢機構TBR的研究,倫敦夜間經濟提供了130萬個工作崗位,年收入達660億英鎊,僅一個城市的夜間經濟就創造英國總稅收的6%。在美國,居民已有1/3的時間和1/3的收入都用于休閑,而其中超過六成的休閑活動都在夜間完成。
我國也不遑多讓。商務部的一份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有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晚上18時~22時的銷售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一半。而滴滴出行的城市交通出行報告也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下班時間普遍較晚,夜生活的時間也相應延長,各個商圈的夜間活躍度普遍較高。
這都從側面反映出,夜間經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而且發展夜間經濟還有助于擴大內需。數據顯示,人們在夜晚消費的熱情頗高,像北京王府井每天有超過100萬人的高峰客流是集中在夜晚,廣州的夜間經濟則是貢獻了全市服務營業額的55%。
然而,很多城市的現實情況卻是,上班族大多具有消費需求,但白天困于工作繁忙而無暇消費。也正因此,夜間經濟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消費時間,刺激并滿足城市消費的購物、餐飲、娛樂、休閑需求,進而帶動相關行業成長。
而作為衡量城市生活質量、開放活躍程度、投資軟環境以及文化底蘊的重要指標,夜間經濟堪稱城市活力與吸引力的晴雨表。富有特色的夜間經濟,常常可以讓人領略到另一種風情,以及該城市文化與生活的縮影,而這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比如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香港的蘭桂坊,澳門的威尼斯人……這些地方的夜間繁華,已然成為城市名片,讓人們在流連間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包容、友好、活躍與魅力,與之相伴的就是對于這座城市的認同與贊賞。
考慮到當前居民消費升級的訴求,要激活城市夜間經濟,應充分挖掘本地夜間休閑資源以及各種項目,加快培育娛樂、零售、旅游等服務產業,營造更加豐富的夜間消費場景,不斷擴充夜間消費的“菜單”,并鼓勵商家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提供個性化定制產品。畢竟,若以時間來分段規劃城市,白天是生產活動的高峰,夜晚則是消費活動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