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樹 林衛斌
我們乘車沿著蜿蜒的鄉間水泥路行進,一路風景秀麗,無論在高山之巔、翠谷之畔,還是灌木叢中或山道路旁,到處都可看到連綿的樹林。車子駛進老區行政村——五峰新村是“深山區”,略微寒涼的天氣吹拂人臉,在霧氣繚繞的鄉村頗有幾分寒意,村民們穿上冬季保暖御寒的漂亮服裝。我們放眼望去,藍天白云下,一座座簡潔的小洋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泥道兩旁。
黨的十八大后,國家對農村的改革發展制訂了振奮人心的目標,黨的富民政策進一步落實,為廣大農村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老區建制村——五峰經濟發生了飛躍發展。走進老同學張何新家的屋頂,一排排小洋樓和小花園、盡收眼簾。看見一座座嶄新的小洋房矗立在整潔的鄉間水泥道兩旁,一條標準化的村道和幾部小車整齊排列在村前,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所見所聞滿懷感慨,五峰的變化簡直就是翻天覆地。五峰這短短的四十年間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樂其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老區建制村——五峰農民從土坯房、磚瓦房再到現在的小別墅,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原本破舊不堪的老屋已經不見蹤影,民國的家具早已成廢品處理。張何新感慨萬千激動地說:“我們農村從低矮的土坯房、木頭房到磚瓦房,再到如今舒適漂亮的小洋樓,對當地百姓來說,過去想都不敢想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就像做夢一樣。”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過去有啥吃啥甚至還填不飽肚子,挨餓或一天吃兩餐也是常有的事,現在吃啥有啥,講營養、講口感。張何新家的“小洋樓”,寬敞明亮,收拾得干干凈凈,讓人走進屋里眼前一亮。追溯到四十年前張何新的“木瓦房”四面無墻,僅靠幾根柱子撐起整個屋頂,整個房屋老舊破敗,碰到風雨天氣或者冬天,住在四面破爛透風的“爛木瓦房”,仿佛是兩個不同的時代。現在新洋樓冬陽暖和,俯瞰房后是青山,屋前是流水,幢幢小樓矗立在這青山綠水中。
時光倒流到上世紀70年代,我們也曾來過張何新家。想起四十年前我們來到五峰張何新家的情景:五峰原本是一個偏僻落后的小村莊,交通不便,位置偏僻遠離縣城,信息不靈,山多人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嚴重發展滯后,村民們一度“看山愁,望水憂,談發展,直搖頭”。農民的多數住房一碰上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那時五峰的房屋主要有土坯房(包含茅草房和瓦房),以及純木結構的瓦房。大多數家庭的廚房就是一個簡易的灶臺,廁所則和豬圈在一起,臭氣熏天,根本談不上什么衛生條件。在當時,面對住房的昏暗潮濕,以及窘迫的經濟狀況,農村居民想出不少土辦法。如做的家具多為高腳,并在家具的四只腳上分別墊上幾個塊磚,這樣可避免家具以及存放的物品受潮腐爛。衣服、棉被等物品則放到家具的最上一部分或頂上。不過,即使有了這樣的權宜之計,家具終因潮氣而出現腐朽的現象仍不可避免。不少人也因住房的昏暗潮濕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風濕病、關節炎、胃病等。張何新全家擠在矮小破舊的木頭房里,遇風易倒,遇雨易潮,遇火易著。張何新同學回憶到:過去封建社會幾千年來,一些舊的風俗習慣在農村根深蒂固。打架、罵街、偷雞摸狗等在村里都是常態。現在真的是變了,講文明、講禮貌的新風氣在農村里弘揚起來,農村打架、罵街、偷竊這些事,現在村里根本不會發生。村民們互幫互助、一家有難八方支援。張何新前幾時高血壓、糖尿病在建陽住院,子女在外地工作,村民輪流幫助守家看房。
我們根本沒想到張何新家里建起嶄新的房子,正房、廚房、雜物房、洗澡室、廁所都是獨立的。屋里液晶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熱水器等家電一應俱全。他的三個子女分別在福州、南平、順昌經商辦企業,過春節開著四部小車,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無比幸福。張何新夫妻激動地說:“我們要好好地保養身體多活兩年,現在住好房子,我們日子過得非常愜意,感謝黨,感謝國家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如今老區行政村——五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農村新面貌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讓我們切身感受到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國家對貧困地區實施了“精準扶貧”戰略,目的就是要補齊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的短板,只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脫貧了,中國的小康才算是全面的小康。所以說,“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本質上是要讓全國農村農民過著幸福的日子。眼前五峰,村民挪出了“窮窩窩”,住進了新樓房,小洋房和四周的青山相互映襯,從遠處看,好似一幅丹青水墨畫。親眼看到鄉親歡快興奮地住進新屋子,我們心里也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