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有謀
網上求職遭拒,原因竟是“河南人”。氣憤的河南女孩小閆一紙訴狀將招聘單位起訴至法院,并索賠精神損失費6萬元。
23歲的小閆是河南人,兩年前畢業于國內某大學法學專業。大學畢業后,她先是在老家河南工作了兩年,今年來到浙江杭州發展。7月3日,她在一家求職網站上看到浙江某度假村的招聘信息,遂投遞了簡歷,應聘“法務”和“董事長助理”兩個職位。7月4日,她收到了浙江某度假村的回復,稱她不適合上述兩個崗位,不適合原因一欄只寫了“河南人”三個字。
“僅僅因為自己是河南人就被拒絕,我很氣憤。”小閆說,經過慎重考慮,她決定起訴浙江某度假村,理由是該公司招聘人員存在地域歧視行為,違反了《就業促進法》“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之規定,對方嚴重侵害了她的人格權。
小閆說,今年7月,她先是起訴到了該公司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區法院,西湖區法院稱,起訴事由符合互聯網法院管轄范圍,建議她向杭州互聯網法院起訴,8月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予以立案。她的訴訟請求包括:依法判令被告向她支付精神撫慰金6萬元;請求法院判令本案訴訟費、公證費等一切與訴訟相關的費用由被告承擔;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向她口頭道歉;判決生效之日起被告連續15天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浙江日報》上向她登報道歉。
對于小閆的訴請,被告辯稱,該公司不存在侵害原告平等就業權的行為,公司沒有給予原告面試機會,是因為原告的簡歷不符合公司的基本招聘要求,原告沒有工作經驗。
對于在不合適原因中使用了“河南人”三個字的原因,被告表示,這是公司工作人員對于原告籍貫的備注,不等同于歧視。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閆某某向被告公司兩次投遞求職簡歷,均被以“河南人”不合適為由予以拒絕,顯然在針對閆某某的招聘過程中,被告公司使用了主體來源的地域空間這一標準對人群進行了歸類,并根據這一歸類標準而給予閆某某低于正常情況下應當給予其他人的待遇,即拒絕錄用,可以認定被告公司因“河南人”這一地域事由要素對閆某某進行了差別對待。
本案中,被告直接以原告閆某某系“河南人”為由,兩次拒絕閆某某的求職請求。理由本身就包含明顯的不合理的差別對待,屬于直接就業歧視,直接剝奪了閆某某平等參與和平等被對待的就業機會,對其人格尊嚴和意志自由構成侵害,故閆某某在求職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與被告公司歧視行為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同時,從本案已查明的事實,可以推定被告公司對于其實施的歧視行為至少存在有主觀上明知或應知而放縱損害發生的主觀過錯,具有可責難性。
法院判決:被告向閆某某口頭道歉、在國家級媒體刊登道歉聲明,并賠償閆某某精神撫慰金及合理維權費用損失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