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暉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損害賠償發生一般基于兩種情況的出現,即出現了未按合同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而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除此之外,各國的損害賠償之制度還會將其分為繼受之債和原始之債。
違約責任的出現,是基于當事人一方未能按照合同守約,使受害方的合法利益遭受到損害而應當對其承擔的民事責任。通說認為,嚴格責任原則是被我國合同法所采納的。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只有當事人未按照合同約定完成或者完成義務不符合商議所定下的規定,就應當對不守約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使是由雙方當事人以外的人的具體緣由造成當事人不履行義務行為的,未守約一方也必須要對對方承擔責任。
眾所周知,違約損害賠償制度的行為淵源,是基于對抗當事人不按合同規定守約或者不完全守約,另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情形,請求他方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自己遭受損失的責任形式。
縱觀大陸和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制度,歸責問題是損害賠償之債中最紛然雜陳的問題。涉及損害賠償額度的衡量的一般原則存在著許多相類似之處,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反映了為損失方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合理的補償制度。[1]但是在描述損害賠償具體內涵時,又通過了多種形式對補償范圍作出了限制,總結如下:
第一,以原告的損失為標準。我們應該明確指出,損害賠償應以原告的利益損失為基礎,而不是以被告的損失為基礎;第二,損害賠償的額度不能超過損失。在司法實踐當中,司法機關審判人員不應當判決損害賠償而使原告獲利。其不能獲得超過其損害的賠償;第三,不允許懲罰性侵害補償。在違反合同責任時,通常沒有對懲罰性賠償采取積極認定。懲罰性賠償通常發生在侵權案件中,但它并不是用來補償受害者的,而在于表明法院對另一方當事人行為的反對立場;第四,原告需要有受到損害的事實。假設原告沒有由于對方當事人不守約行為而形成實際法益損失,那么法院不能就此判決予以損害賠償。
關于各國的民法確定違約賠償金的目的,雖然在法律體系當中規定地十分清晰,但一旦將其與實踐相對接,就會產生諸多矛盾,如損害事故的鑒定,賠償的程度范圍等等,各派學者對其內涵眾說紛紜。國家賠償制度的規定,是基于其歷史背景、國體政體以及其他的社會制度等因素來決定的。我們既不能對其他國家的損害賠償制度進行直接地移植,也不能對西方的賠償制度一刀切地摒棄。以一個批判理性的態度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方針指導下,選擇適合我們的制度內容,加強對民事賠償制度的力度。
財產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承擔的以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救濟另一方當事人財產上損失的一種責任方式。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一般被認為是損害賠償的主要內容。直接損失,也是現實受到的損失,主要是指守約方的實際財產價值因他人的行為而受損。間接損失,是指受害人本能夠預計取得的,但侵犯法益的行為而沒有使正當利益得以實現所造成的損失。在我國,由于未守約的當事人的侵權行為而向其提出的損害賠償要求,一般是被法院所采納的。該種損害賠償的補救方式,有利于保護合同順利履行以及保障契約精神,它是值得鼓勵的,并且應該加強對該方面的立法的規范力度,使受害人有法可依,它還可以阻止違約方違反合同規定的行為。[2]
非財產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在違約方侵犯其人身或者其他不直接具有財產性質的利益時,能夠向其申請支付一定數額的賠償金的賠償手段。關于非財產的損害賠償,各國對其規定不一。但有一點共通之處在于,大部分國家在判定該種賠償時,都采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因為非財產性的賠償存在著較強的主觀性,這就導致對于非財產性的賠償范圍無法準確界定。在中國,通說認為基于未能按規定履行合同義務而提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是不被采納的。在相關學界中,不少學者認為,因為未守約所造成的損失,賠償財產損失是合理以及必要的,但非財產損失的補償則有待商榷。這是因為,非財產的相關損害賠償如精神損害賠償在簽訂合同時就加以預測和確定,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與此同時,非物質損害憑借賠償金額來衡量,在很多時候也是十分困難的,司法機關對此并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規定。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被損害合法利益的一方當事人不應該對此提出賠償請求權。但是,筆者認為,對違約造成的非物質性的利益的損害,受害人是否可以選擇適用違約責任,應該持開放的觀點,或者說應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現實生活已經對我們提出了這種要求,法學家的任務是正視這種要求并且積極地尋找解決途徑。[3]
客觀損害是指在損害發生的一般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客觀損害的具體界定范圍,應當與損害方在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所形成的非常態損害相區別。即不區分損害方身份的特殊性,通常在同一損失事故發生時造成的損害,為客觀損害。例如,某一標的物遭到毀壞時,賠償損害請求人在財產上的利益損失為標的物價格的減少。
主觀損害的研究重點在于財產發生損害時債權人的具體損失。為了評估主觀利益,有必要考慮當時權利人所處的環境,也就是說不同的權利人對主觀損害有不同的認識。
違約損害賠償的一般計算方法。如何對受害方的預期利益進行貨幣評價?如果合同已經得以履行,對數額進行怎樣的規定才可以使受害方恢復到原有違背侵害的狀態。不按規定遵守合同約定,無論是完成義務的過程中出現瑕疵,還是完全不履行,都會從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首先,未守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受害人履行方依合同所要求的義務,給守約方造成一定的損害。受害者應得的績效價值與他實際從績效中獲得的價值之間的差異稱為價值損失。其次,違背義務行為可能造成受害方所遭受的價值損失以外的損失,受害方也可在不受不可預測性等限制的情況下給予賠償。再次,違約通過省卻受害方如果履行則會支出進一步的費用,而對受害方具有的有益的效果。這種省卻被稱為避免的費用。比如建筑合同的建筑人是受害方,在所有人違約后停止了工作,建筑人省卻的進一步花費的費用就是避免的費用。最后,違約行為避免了一定的損失,并通過補救和重新分配使受害方利用部分或全部資源履行合同,對受害方產生有利影響。產生的這種省卻被稱之為避免的損失。[4]
損害賠償制度具體內容是由每個國家的社會背景、歷史淵源以及立法指導思想等多元因素而共同決定的,它會因時而變。縱觀現代中國對違約賠償制度的相關規定以及司法實踐,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我們秉持著理性、公正以及長遠的發展目光,在公平審判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將損害賠償責任的立法本意落實,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段很長并且必須堅定走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