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揚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近些年我國古代法律思想史在研究方面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并且也在不斷加強與國外相關研究的交流,目的是通過借鑒其它學科的理論方法來擴展我國研究人員的眼光,從而實現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的創新。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歸屬于法學領域,且屬于是該領域中的二級學科,但隨著我國大部分高校重新建立法學專業,這也直接促進了我國法律思想史的發展,且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有了明確的學科定位與學科意識,相關人員也結合現狀恢復了教學體系的建立,且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1]。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逐漸恢復了中國法律思想史教學的研究工作。可以看到,法律思想史重建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恢復教學,但在1977年時就有三所高校率先開設了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課程,當人大法律系恢復正常招生之后,其也為設立了專門的課程,且在同一時期也出現了幾個較為重要的學科點。
第二,出版了一批中國法律思想史論著。這一時期的思想史著作主要是以教材的形式來表現,而比較能代表這一時期學科水準的著作為《中國法律思想史》,這是在1982年出版的,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步高等法律院系使用的法律思想史教材。當然,后續也針對這一著作進行了創新,如孔慶明主編的《中國法律思想史》;趙國斌先生主編的《中國法律思想史》;王占通先生主編的《中國法思想史》等等,這些著作的出現也讓我國古代法律思想史教學與研究有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第三,建立了中國法律思想史學術研究機構。該學術研究機構是在1979年成立的,在該機構下還設立有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會等部門,當正式成立之后也陸續召開了多次全國性的學術研究會,即主要分析法律思想史的相關問題。隨著機構建設的不斷完善,這也更加堅定了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信心,同時也推進了學科研究的發展。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出現了一批受人關注的著作。由于研究內容的深入,如今出現的學術論文類型也變得越來越多,甚至還有非常多的研究者針對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政治思想來進行研究,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在相應領域上也都得到了突破[2]。當然,在通史研究上也出現了非常多鮮明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也都很好的處理了“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即容納的史料有了一定的提升,引證的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其次,辭書編寫工作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如《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學全書.刑法人物編》等。
第二,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取得進展。這一時期的整理工作成績比較明顯,如歷代法典、各類契約、鄉規民約、家族法規等,這些資料都很大程度地幫助了古代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同時也夾生了我國對思想史的認識。
第三,海外研究成果的引入。到了這一時期,我國學者開始引入海外法律思想史著作,雖然有些著作的作者不是中國研究者,但其內容卻與中國法律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也為我國研究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直以來,我國學者在研究法律史學時都是分為兩部分進行的,即思想史與制度史,目的是能更準確的對學科進行分工,從而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原因。但是,類型這些認為分割法律的做法其實是存在非常多問題的,無形之中也導致法律思想史研究形成了“兩種現象”[3]。如果研究人員只分析法律制度問題而不解釋這些制度是在什么樣的思想下形成的,如只分析歷史杰出人物的法律思想而不解釋這種思想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等問題,那么整體的研究意義也將無法實現。
隨著20世紀80年代的到來,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便逐漸成為我國專家學者必須考慮的問題,而確定研究對象也直接影響到該學科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因此相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饒鑫賢先生是這樣認為的:“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研究主要針對歷史上不同階段、階層與代表人物相關的法律觀點、理論與其形成、發展、吸收的過程,屬于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總結出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的主線可以讓研究人員更準確的掌握古代法律思想史的關鍵,并以此為基礎來解釋各時期法律思想之間的關聯。在我國眾多的論文著作中也有非常多關于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發展主線的總結,甚至有些學者會認為“禮法結合”是法律思想史的核心,這在西周時期卻屬于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但進入到漢代之后,禮法結合模式便開始不斷深入,甚至已經占領了法律思想的主要地位,同時也清晰的體現在法律制度中。
隨著新研究方法的深入,這不僅為我國了解古代法律提供了新思想與新方向,但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多的問題。隨著法律思想史自主研究模式淡忘,造成我國專家學者面臨較嚴重的重建自主性問題,這也是未來研究途徑的必然結果,與科學界的內在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所以,敘事模式的改變不能被“西方敘事方法”所支配,而且還能將更多新研究方法、新研究理論、新研究意識納入到學術研究中。
學術研究人員要想豐富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創作手法,其就必須要針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進行反思,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的了解相關信息。可以看到,我國有非常多積極探索新“寫法”的研究者,且各式各樣的研究論文也已經問世,這些學術論文不僅改變了我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的新面貌,而且也讓整體的研究方向發生了改變,但如何完善與創新“寫法”,這可以說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一,要照顧到小傳統與大傳統。這表示相關人員不僅要重視官方法律思想,同時也要了解一定的民間法律意識,盡管官方法律內容會涉及一定程度的古代社會運行秩序與方法,且也代表了古代法律的主流價值,但如果法律思想史只局限于對官方法律的解讀,長期下去就會形成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只有不斷加強民間法律思想觀點的研究,這樣才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第二,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的平衡。對任何一種法律制度展開研究都能很好的揭示其立法的意圖,這也是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對法律如何在社會中實踐、如何明確法律態度等,這些都沒能得到解決,因此在進行法律思想史研究時,其還需要重視實際運作情況、實施狀況等方面研究。
綜上所述,要想更透徹地了解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的深層價值,首先要做的就是處理好“描述”與“解釋”的關系,要了解各種法律思想的內容、起源等問題,當然,關注歷史結構、歷史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即需要針對歷史問題來給出相應的解釋。所以,相關人員需要對法律思想史的發展過程進行“描述”,要從理論層入手揭示歷史事件的法律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