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鑒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在我國商業化進程中,肖像和姓名(兩者均為承載主體精神利益的但又可與權利主體分離的人格標識的典型代表)展現出了強大的吸金能力,它們的商業利用給權利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人格權的商品化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時包含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商品化人格權應運而生。我國對商品化人格權的探討還基本停留在理論階段。盡管學界普遍認可商品化人格權的財產屬性,但我國尚未從立法層面予以確認,而且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也并未將人格權的財產利益考慮在內。除此之外,我國尚未對商品化人格權的權利性質達成一致。傳統的人格權制度無法顧及人格權的商業化利用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人格權保護的不力。與此同時,我國學界尚未就采用何種模式對人格權的財產利益加以保護達成一致意見。基于以上情況,開展對商品化人格權的民法保護模式問題的研究顯得迫在眉睫。
人格標識能體現某個特定人的知名度以及人格魅力。因此,借助特定人的人格標識上附帶的影響力、吸引力以及感召力等即可以使得公眾將注意力集中到某種商品(或服務)上,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使商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處于優勢地位,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帶來豐厚的回報。所以,在商業活動中融入肖像和姓名等極具魅力的人格標識,將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帶來諸多利好,并有助于人格化的商品化進程。
可以說,正是不斷商業化的人格標識為人格權賦予了經濟價值。傳統的人格權理論無法對該情況加以解釋,因而,一種全新的人格權理論(即商品化人格權理論)應運而生。所以商品化人格權,是指人格標識因主動或被動地被用于商業用途,而使得人格權被承認包含經濟利益,對于其經濟利益權利人可依法轉讓的人格權理論形態。
由于文章篇幅與筆者能力有限,加之自然人是人格權商品化現象的主要主體,本文只討論自然人的商品化人格權問題,法人的相關內容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而且將自然人的人格標識用于商標、著作等領域產生的問題本文也不加以研究,因為這是由商標法、著作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特別法調整的。
實際上,人格權商品化與商品化人格權是辯證統一的。二者既有相互聯系的一面,又有相互區別的一面。
二者相互聯系的一面體現在商品化人格權是以人格權商品化為前提產生的。人格權之所以能夠體現財產性正是由人格標識的商業化使用促成的,也正是基于此才促使商品化人格權兼具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
二者相互區別的一面體現在盡管商品化人格權必然經歷人格權商品化的階段,但并非人格要素商品化就一定能夠催生出商品化人格權。簡單來說,一些人格要素(如健康權以及生命權等)即使已經具備商品化的條件,但法律仍不會予以認可,也就無法催化商品化人格權的誕生。
雖然我國沒有明文禁止對自然人人格標識的商業使用,但放任消極的態度無法提供積極的保護。筆者基于前文對商品化人格權中財產利益的性質分析,比較法上兩種典型商品化人格權民法保護模式,進而過渡到我國民法應對商品化人格權存在的缺陷。最后,針對商品化人格權問題,提出適用于我國的民法保護模式以及制度。
作為典型的成文法國家,德國的民法權利體系的基礎是概念。所以,該國的法制體系的穩定性極大地取決于概念邏輯體系的穩定性。德國法以擴張人格權的權能與內容的方式來使得人格權具備財產屬性,并未破壞概念邏輯體系的穩定性,這也就保證了該國法制體系的穩定性。
相較于二元模式,一元模式更適用于應對我國商品化人格權的趨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元模式在穩定我國權利體系結構方面更具優勢。如前文所述,我國民事權利體系的基礎是概念而非判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法制體系的穩定性極大地取決于概念邏輯體系的穩定性。一元模式采用擴張人格權的權能與內容的方式使人格權具備財產屬性,很好地規避了創設新權利的問題,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國權利體系結構的穩定性。其次,一元模式確保了人格權的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辯證統一。作為人格權的兩個方面,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并非完全對立的,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我們知道,人格權的財產權益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精神利益,無法對二者實現有效的分離。一元模式將二者看成人格權的兩個面向,確保了二者的辯證統一。最后,一元模式符合訴訟經濟的原則。前文已經論證,二元模式(即“隱私權—公開權”模式)將人格權分離為隱私權和公開權兩種權利,并依次利用兩者對人格權中的精神利益部分和經濟利益部分加以保護。對隱私權的侵害,用精神損害責任方式來補救;對公開權的侵害,只能用財產賠償方式承擔責任。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二元模式要求采用分別訴訟的方式救濟人格權受損害的自然人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訴訟經濟的原則。而一元模式將二者視為有機的整體,只需按照人格權受到侵害提起訴訟即可,符合訴訟經濟的原則。
筆者認為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更適合我國的《民法典》,對此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人格權的保護已經寫在了《侵權責任法》中,因而會導致《民法典》與《侵權責任法》在這一問題上的沖突。但筆者認為,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并不影響《侵權責任法》在人格權遭受侵害時救濟人格權自然人。“王稿”規定了“人格權編”以及“侵權行為編”,用來分別處理人格權的商品化利用問題以及侵權行為的救濟問題。這種利用統一的條款,采取集中保護的方式滿足人格權獨立成編的設計要求。與此同時,該方式在簡化條文設計的基礎上,有效地規避了出現重復規定同一侵權構成和責任承擔的問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王稿”的設計更加合理,即以擴張人格權的權能與內容的方式使人格權具備財產屬性,進而采用一元模式來應對商品化人格權的趨勢。在具體制度設計上,規定“人格權編”以及“侵權行為編”,用來分別處理人格權的商品化利用問題以及侵權行為的救濟問題,以統一的條款、集中保護的方式進行具體的制度設計。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崛起,人格權的商品化程度越來越深,隨之而來的,是我國迅速進入商品化人格權時代。如何應對商品化人格權的出現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已經成為各國爭相研究的熱點。我國現行法律中缺乏針對商品化人格權進行保護的法律規范,法律也沒有明確承認商品化人格權中的財產利益,能夠為人格權中財產利益私法保護提供法律依據的法律規范散見于侵權責任法等法律中,但這些只能為小一部分的人格權中財產利益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因此,商品化人格權的保護問題,是我國民法典在人格權篇中應該解決和回應的問題。筆者以既有的有關商品化人格權保護研究為基礎,對商品化人格權進行深入分析,特別是商品化人格權財產利益的私法屬性,做出人格權中財產利益具有人格權屬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