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黃瑞發 譚珅

2017年11月9日,接群眾舉報,某縣市場和質監局對轄區內生產電纜的某縣電纜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進行監督執法檢查,現場發現A公司生產車間擺放有2盤包裝完好、表面印有外地某電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公司)名稱的電纜,但沒有貼合格標識。并進一步檢查A公司的生產日志,發現A公司在執法人員到來一小時前,就有6盤標注了B公司名稱的電纜已出廠銷售。執法人員現場查封了該2盤電纜,并責令A公司召回已出廠的6盤電纜。11月16日,A公司將已出廠的6盤電纜召回。執法人員隨后到A公司對召回的6盤電纜和原有2盤電纜分別進行了抽樣,并進行了異地扣押。經法定質檢機構檢驗,召回的6盤電纜質量合格,原有2盤電纜質量不合格。
某縣市場和質監局依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的規定,以A公司冒用B公司廠名的違法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并經案審委集體審理,認定A公司的違法行為違反了《產品質量法》第30條的規定,依據《產品質量法》第53條的規定,對A公司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
A公司不服,以A公司與B公司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和蓋有“B公司合同專用章”的《制造廠商授權函》構成表見代理得到B公司合法授權為由,向上級市市場和質監局申請行政復議。市市場和質監局經認真審理后,認為A公司的違法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B公司提供蓋有“B公司合同專用章”的《制造廠商授權函》授權無效,A公司生產標注B公司廠名電纜的行為未獲得B公司的合法授權,依法決定維持某縣市場和質監局對A公司的行政處罰決定。A公司在收到《行政復議決定書》后,未提起行政訴訟,并依法履行了行政處罰決定。
本案涉及到企業委托生產授權廠名標注是否合法有效的問題。在行政復議過程中,爭議的焦點主要有:
一、A公司和B公司簽訂的《產品購銷合同》屬于買賣合同,而《制造廠商授權函》是否屬于合同?
二、B公司授權A公司在生產的電纜產品上標注B公司廠名,是否是B公司的真實意思表示?
三、B公司的無權代理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四、B公司授權A公司在生產的電纜產品上標注B公司廠名,應如何進行授權?
針對上述四個爭議焦點,筆者以為:
對第一個爭議焦點:A公司和B公司簽訂的《產品購銷合同》屬于買賣合同,但《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屬于合同。理由為:
一是《產品購銷合同》屬于買賣合同。依據《合同法》第32條“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成立。”的規定,《產品購銷合同》明確了電纜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在合同上蓋有“合同專用章”,表明買賣合同自雙方蓋章時已成立。
二是《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屬于合同。根據《合同法》第32條的規定,A公司和B公司雙方在《制造廠商授權函》上簽字或者蓋章后,方可成立。但《制造廠商授權函》上僅加蓋了B公司一方的“合同專用章”,另一方A公司卻沒有蓋“合同專用章”,說明此“合同”還未成立,也就是《制造廠商授權函》未成立,未成立的《制造廠商授權函》自始無效。由此表明《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屬于合同。
三是《制造廠商授權函》屬于授權書。《制造廠商授權函》第一點要求:“B公司授權A公司在此批產品上印字‘B公司 電纜型號規格 電壓等級等內容’”這表明《制造廠商授權函》是一種單方授權廠名標注行為,是B公司委托A公司生產電纜并授權其在電纜上標注B公司廠名的單方授權行為。
對第二個爭議焦點:B公司授權A公司在生產的電纜產品上標注B公司廠名,不是B公司的真實意思表示。
根據《民法通則》第99條:“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享有名稱權。”的規定,企業對其廠名享有名稱權,任何人未經其允許,使用其廠名的,都是侵犯企業名稱權的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經過B公司的合法授權許可,A公司是可以使用其廠名的。
A公司與B公司簽訂合同時,B公司的業務員自始未提供B公司的《委托代理書》,《制造廠商授權函》是B公司業務員假冒B公司名義提供給A公司的,《產品購銷合同》也是B公司業務員假冒B公司名義與A公司簽訂的。在此過程中,B公司自始至終對此一無所知。

B公司在知曉無代理權的業務員與A公司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及《制造廠商授權函》后,未予追認或默認,而是立即作出了明確的否認表示。一是向A公司所在的省工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電話舉報;二是派專人持公司法人代表授權函到某縣市場和質監局遞交申請執法的公函;三是專門向某縣市場和質監局發送了“沒有授權A公司以我公司的名義生產電纜產品”的嚴正聲明函,均強烈要求對A公司的行為予以嚴肅查處,嚴厲打擊,以維護合法權益。由此,與A公司訂立《產品購銷合同》及《制造廠商授權函》均不是B公司的真實意思。
對第三個爭議焦點:B公司的無權代理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
《民法總則》第172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的,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的規定,也就是民法上通常所說的“表見代理”。表見代理的四個構成要件:
一是無代理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相對人簽訂合同時,無代理權。
二是有權利外觀(存在使相對人相信代理人享有代理權的事實和理由)。包括但不限于:首先,代理人持有被代理人的介紹信或者蓋有被代理人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代理人持有被代理人的公章;其次,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其工作人員的職權范圍有限制,但相對人不知情;再次,無代理權的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被代理人知道而不作否認表示。
三是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所謂善意,指相對人“不知”代理人無代理權。所謂過失,指相對人盡到了交易上合理的注意義務。
四是須權利外觀的形成可歸責于被代理人。
從上述四個構成要件可知:
一是B公司的代理人無代理權。因代理人自始未提供B公司的委托代理書。
二是權利外觀存在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B公司無代理權人持有B公司的“合同專用章”與A公司簽訂《產品購銷合同》,有權利外觀。第二種情形:B公司無代理權人持有蓋有B公司“合同專用章”的《制造廠商授權函》,授權A公司在其生產的電纜產品上標注B公司廠名。因《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屬于合同,由此《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具有權利外觀。
三是A公司未盡到交易上合理的注意義務。A公司在與B公司簽訂合同的過程中,理應查驗B公司無代理權人的委托代理書,但A公司一直未查驗,也未向B公司進行核實,就擅自接受了B公司的“授權”。
四是《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具有權利外觀,A公司未盡到交易上合理的注意義務,存在過失。
由此,《產品購銷合同》雖然可以構成表見代理,但《制造廠商授權函》不構成表見代理。因本案例中某縣市場和質監局追究的是A公司冒用B公司廠名的違法行為,與《產品購銷合同》無關,而與《制造廠商授權函》的授權行為有關。故,B公司的無權代理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
對第四個爭議焦點:《制造廠商授權函》應蓋B公司公章。
一是依照《民法總則》第165條“委托代理授權采用書面形式的,授權委托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權限和期間,并由被代理人簽名或者蓋章。”的規定,《制造廠商授權函》應由B公司法定代表人簽名或者蓋公司公章。
二是依照《民法總則》第170條“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的規定,B公司無代理權人持B公司“合同專用章”與A公司簽訂合同,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對公司發生效力。“合同專用章”顧名思義,是雙方簽訂合同時的專門用章,在雙方簽訂合同時發生效力。既然《制造廠商授權函》不屬于合同,則《制造廠商授權函》上就不應蓋B公司“合同專用章”,因屬于B公司的單方授權行為,就應蓋B公司公章。若《制造廠商授權函》是合同,則必須雙方蓋章,僅一方蓋章,合同未成立,授權也就無效。
作為市場和質量監管執法人員,對與市場和質量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學習較多,運用較多,而與市場和質量監管方面關聯較少的法律法規接觸較少,學習較少。在執法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執法人員要加強學習,及時補課,否則造成工作被動。
只有法律專業人員才會學的和用的“表見代理”,對一般執法人員來說,確實感到陌生,有的就根本沒聽說過。盡管是執法老兵,遇到法律新問題,有時也束手無策。但執法人員面對新問題,不氣餒、不放棄,向書本鉆研,向法律人學習,向法官求教,提高法律水平,增強執法辦案底氣。
在建設法治國家大環境下,當事人的法律意識明顯得到增強,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是當事人維護權益的正當途徑。在案件辦理和行政復議過程中,執法人員都要堅持說理、說法,堅持擺事實、講法律,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人,讓當事人心服口服,主動承認錯誤,自覺履行法律義務,使案件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