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杜依憶 左自潺
摘 要:智慧圖書館建設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方向,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圖書館界不斷探索服務轉型,以適應新時代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但是服務轉型也不應輕視圖書館傳統業務,智慧圖書館就能為讀者提供個性化需求的智慧服務,并且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打破圖書館傳統空間布局,讓傳統公共圖書館一刀切的服務模式向個性化服務方式轉變。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 智慧服務 個性化服務 物聯網
一、引言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圖書館界不斷探索服務轉型,以適應新時代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嘗試,如建立24小時圖書館,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等,這些活動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然而有的嘗試卻偏離圖書館主要職能,如戲劇表演、少兒手工課等一些與閱讀毫無關系的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吸引市民來到圖書館,但是它不是圖書館應該提供的服務范圍,長此以往會讓普通市民對圖書館產生錯誤認知,也會讓真正想閱讀的讀者感到不適,筆者認為圖書館的主要職能仍然是文獻的收集與館藏,以及發揮閱讀推廣的作用,為來館讀者提供優越的閱讀環境和便捷的閱讀體驗。如今,物聯網RFID、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發展迎來了一個發展契機,這些技術運用,可以改善傳統圖書館為讀者帶來的諸多限制,也可以大大減輕圖書館員的盤書負擔,這就為未來建設智慧型圖書館提供了可能,為讀者提供智慧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成為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主導模式,也將成為圖書館發展的一次重大變革。
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運用為建設智慧圖書館提供技術支撐
物聯網RFID(射頻識別)標簽 ,是一種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它在圖書館管理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利用物聯網RFID技術,圖書館可以實現無感借還、零操作盤點,大大節省了低智能人力成本。其他數字技術同樣可以為智慧圖書館提供服務,如利用云計算技術可以將圖書館內日常工作實現云上管理,動態配置資源;大數據及AI能為管理者提供決策分析,實現圖書個性化精準服務。
有了這些技術,圖書館在建設智慧圖書館的空間布局上,可以更多從讀者角度出發,使其空間布局更為方便人性化。
三、智慧圖書館重新布局閱覽區域為讀者提供便捷服務
傳統圖書館閱覽區在空間布局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局限,一是將館藏書庫區域和讀者閱讀區域分開,好處是便于管理員整架盤點,方便讀者按照索書號查找圖書,壞處是圖書歸類方式單一,不能激發讀者個性化需求,對于無目的看書讀者,藏書區與閱讀區分開,也不利于推書薦書;二是大多數圖書館的藏書區不能帶包進入,自習室區沒有圖書或期刊報紙,來自習室的讀者大部分是學生讀者,他們有學習的需求,雖然他們大多數是習慣網上學習,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們有想要實體圖書或者期刊報紙閱讀的需求,而因為圖書館沒有提供,就讓這種需求被無形剝奪。
物聯網技術發展可以擺脫這種空間布局上的局限,建設擁有智慧服務的智慧圖書館,而未來的智慧圖書館的空間布局應遵循兩個原則,其一,最大程度滿足讀者便捷體驗;其二,閱讀推廣潛力最大化。智慧圖書館館藏圖書布局方式:(1)將藏書區與閱覽座席交錯分布。(2)按照不同讀者閱讀習慣劃分更多閱讀空間,方便讀者找到自己喜歡類型圖書,可以將閱覽區在中圖法分類的基礎上混合個性化分區管理,例如可以分為三個大區,社科圖書區域又細分為:黨建圖書區(AD類)、文學綜合區(I類)、勵志心理學區(B類)、人文社科區(FGHK類)、經管圖書區(CE類);自科圖書區域又細分為:科技圖書區(PSUVX類)、生活學習區(NZ類)、計算機圖書區(T類)、醫藥衛生(R類);兒童圖書區域又細分為:親子閱讀區、科普知識、經典故事、動漫連環畫等。(3)設置名人圖書專區,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4)自習區內可放置期刊架和自助報刊閱覽器,滿足自習讀者閱讀需求。
四、運用多媒體大數據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一)建立讀者數據庫
圖書館屆已經普及DLIBS等圖書借閱操作系統,此系統廣泛應用于圖書入藏、辦證借閱、圖書流通、館際互借等,有此平臺再結合大數據及AI智能等新興科技,建立讀者數據庫,可以對每個讀者的大數據進行分析管理,此功能在如淘寶、豆瓣等APP上廣泛應用,分析讀者最近喜歡的圖書借閱情況,就可以知道讀者大概率會喜歡的圖書類型,并推薦相關類型圖書給讀者,以此來激發讀者再次閱讀的興趣。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積分制引入讀者管理,獎勵圖書館使用率高的讀者,激發讀者利用圖書館的積極性。
(二)借用新媒體平臺
如今普及最廣的新媒體平臺應該是騰訊的微信,幾乎每人都有微信號,微信推出的公眾號平臺是很好的企事業單位自媒體平臺,現今大多數圖書館都能廣泛運用微信公眾號服務讀者,它是圖書館與讀者溝通聯系的“橋梁”,它能將圖書館的動態及時推送給讀者,讀者也可以通過它了解和反映他們的需求給圖書館管理者,此外讀者也可以綁定讀者證查詢自己借閱情況和續借,這樣為讀者提供了方便的同時也為圖書館的宣傳推廣提供了平臺。
圖書館還可以購買超星、聯創和萬方等第三方平臺數字資源,為圖書館的讀者提供免費數字資源。
五、未來智慧圖書館需向技術人才傾斜
智慧圖書館必須有強大的技術人才作為保障,傳統圖書館因為圖書清點、排架、整架等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讀者服務部是圖書館人員最多的部門,智慧圖書館使用物聯網RFID(射頻識別)標簽技術過后可以實現智能化盤點圖書、讀者自主借閱,可以大大節省這部分人力,如渝中區圖書館清點全館圖書冊書,利用RFID(射頻識別)無須圖書下架,使用射頻接收器,1個工作人員一天能完成1萬冊圖書的數據采集,4個工作人員同時操作,只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十幾萬冊的圖書的數據采集,所以智慧圖書館的人員配置應與傳統圖書館的人員配置有所不同,應加大計算機、網絡等技術人才的培養,人員配置應該向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技術人員傾斜,圖書館網絡部以往主要職責為館內計算機硬、軟件的維護方面,智慧圖書館可以將傳統網絡部的職責擴展,如增加新媒體宣傳、大數據分析處理職能等等,也可以將網絡部細分為更多部門,如新媒體宣傳部,主要職能:圖書館新媒體公眾號動態更新發布,解決讀者提問等;網絡維護后勤部,主要職能:圖書館計算機軟硬件維護,其他相關機器設備日常維護;讀者網絡服務部,主要職能:大數據處理分析,幫助采編部收集讀者喜歡圖書情況,為讀者個性化推薦圖書等;數字資源部,主要職能:數字圖書購買更新,自建數字資源日常維護。
智慧型圖書館需要的是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但并不等于是單純的技術人才,更需要圖書館情報學、中文學等,都能精通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智慧服務。
六、結語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的發展迎來飛躍式發展的最好機遇,它能讓走進圖書館的讀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也能為圖書館員管理效能上大有助力。借此技術圖書館可以跳出傳統空間布局模式和人員配置方式,提供更適用于讀者的智慧服務,更可以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新媒體平臺,加強推書薦書能力,提供個性化服務,讓圖書館真正成為全民閱讀的服務陣地。
參考文獻
[1]陳嘉懿.智慧圖書館的構建之道——淺談高校圖書館RFID技術應用新思路[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54—58.
[2]劉寶瑞,沈蘇陽.用戶體驗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7(6):43—47.
[3]孫利芳,烏恩,劉伊敏.再論智慧圖書館定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08):17—19.
[4]鄭丹丹,黃佩.ISO圖書館標準規范內容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研究,2015,8(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