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
摘 要:目前我國的交通工程的施工環保技術得到重視和推廣,但是由于技術不夠成熟以及原料成本比較高等問題,交通工程的綠色施工技術管理還不夠完善,為了促進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平衡發展,綠色施工技術要得到更好的推廣和提高。
關鍵詞:交通工程 施工 環保理念 運用分析
前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近些年來交通工程建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在開展交通工程施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造成一些環境問題。如何避免這些環境問題的產生,一直以來是人們研究的重點內容。文章就環保理念在交通工程施工中的實際問題而進行研究,同時對環保理念在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必要性進行探討。
一、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問題的種類
(一)施工過程中對大氣造成的污染情況
現階段在開展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尤其是在對路基進行平整以及鋪設材料時都會形成一定的揚塵,會對空氣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別是在用到水泥和石灰時,由于需要時常進行攪拌,因此會使得揚塵情況更加嚴重。除此之外,一些工程會進行爆破作業,爆破產生的煙霧和粉塵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二)在施工過程中造成的水污染情況
在以往開展的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人員本身不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采用的施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會造成一定的水污染問題。例如在使用水泥和沙石材料進行施工過程中需要較多的水,一些工作人員在使用水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可能造成的水資源污染問題,將被污染的水隨意排放,最終使地下或地表水被嚴重污染。
(三)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固體污染情況
在進行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固體污染同樣是一種需要引起注意的污染情況。這種污染源主要是來自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所中產生的生活垃圾。在緊張施工過程中,由于條件較差,工作強度較高,因此無法對生活垃圾進行有效的處理。同時施工人員本身素質相對較低,環保意識不強,從而帶來固體污染。此外,在施工過程中,一些建筑垃圾以及施工材料同樣會造成固體污染。
二、施工中加強環保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加強環境保護、實現對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同時,近些年來我國在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也在不斷地加強管理,在進行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將環保理念進行貫徹也正是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表現。
三、環保理念在施工過程中的貫徹措施
(一)在施工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施工材料和方法
由于在開展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必將會使用到各種施工材料,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從材料方面實現環保。在對施工材料進行選擇時,要注意節約成本,禁止使用一些劣質、環保性能較差的材料,而要選擇使用一些環保材料。與此同時,在對水泥、沙石等進行攪拌時要盡量避免露天進行,而要在專門的廠房中進行操作,避免由于揚塵造成大氣污染。對于一些條件相對簡陋的工程,無法建設專門的廠房,就需要在操作過程中一邊攪拌一邊灑水,降低粉塵擴散,避免出現嚴重的大氣污染。
(二)加強教育,提升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
在進行施工過程中,工程量與工作強度較大。同時,由于工作人員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因此使其無心關注施工過程中的環保問題。此外,現階段實際施工人員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使得其不具有較高環保意識,將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這些行為都會使得環境受到污染,對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糾正。
(三)在進行實際施工過程中避免水污染
首先在對水泥以及沙石材料進行攪拌過程中要對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進行嚴格區分,同時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工業污水也要進行一定的處理之后再進行排放,保證其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在一些偏遠山區進行施工過程中,如果受到條件限制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污水處理,就必須對其排放進行嚴格控制,避免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四)積極加強環境監督,對環境污染問責
題進行整治強化監督是保證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措施。這主要是因為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一些施工方或者施工人員沒有對環保標準進行貫徹落實。
(五)加強施工人員的素質和加強制度建設
首先要加強施工人員的綠色施工技術培訓,定期對員工進行有關綠色施工技術方面的培訓和知識更新,讓員工形成良好的綠色工程意識,對綠色工程有足夠的重視和認識,這樣才能保證在綠色交通工程施工中,綠色施工技術能真正地發揮其價值。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該制度中要重點優化和完善施工技術的管理制度,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構建完善的制度。
四、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交通工程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為了使得我們的生態環境更好,使工程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綠色交通工程施工技術被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如此一來,我們在得到交通便利的同時生態環境也會更加適宜,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舒適。
參考文獻
[1]袁會廣.對公路工程施工綜合管理分析[J].交通世界(建養.機械),2014(Z1):116—117.
[2]范志宏.公路工程施工技術控制與管理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8(1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