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欣
摘 要:城市污水廠管理過程中污泥處理與使用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隨著城市人口數量逐漸提升,城市污水處理技術也需要進行轉變。污泥是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程中的衍生物,其中的病原體、微生物、化學物質等嚴重影響城市建設與人們生產生活,針對污泥處理問題影響嚴加整合,在避免造成環境問題的同時,探究科學的利用方式,提升城市污水處理廠工作水平。
關鍵詞:城市污水 污水處理 污泥資源化 利用途徑
污泥是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之后的產物,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化學元素,對環境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然而,“事物具有兩面性”污泥也不例外,只要將其中的化學元素甄別、剔除,保留污泥中的有機物,污泥也能夠成為生產生活中的重要資源。在本文的論述中針對污水處理廠中污泥再利用技術進行詳細分析,旨在為相關行業提供技術參考。
一、農田利用與堆肥
污泥中蘊含著大量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與微量元素。因此,與傳統的污泥填埋和焚燒形式對比,將污泥作為農業肥料具有良好的生產意義。在農業生產中加強對農民的農機、農藝使用與認識,將生產加工中的重點放在農業技術的提升上,緩解并且削弱農民對于化學化肥的依賴程度。并且提倡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農家肥、環保肥料等,降低農業生產對于土地和土壤資源造成的壓力。污泥可作為土壤調節劑,改善土壤的抗酸堿能力、緩沖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活性物質。然而,在當下的農業生產中,一部分農民在耕地種植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往往在耕地中施加大量的化學肥料,而耕地與莊稼吸收的肥料數量有限,過量的肥料會隨著污泥代謝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壤資源的污染現象。污泥再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堆肥,在堆肥過程中污泥溫度逐漸提升,在溫度到達60℃左右時,能夠消滅其中絕大多數的有害物質,大量病菌被降解成為可利用的有機物質,重金屬元素也能夠得到穩定處理。將污泥作為農業生產廢料不但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能夠降低農業生產中污染情況的發生頻率。
然而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并非所有污泥均能夠實現再利用,眾多工業廢水中含有許多重金屬和有機物不能作為肥料和土壤改良劑。并且,大量污泥中均含有金屬元素、重金屬離子等,長期使用污泥作為填埋土地的原材料,會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現象,影響城市建設與居民身心健康。
二、污泥能源化利用
污泥中含有一部分化學元素,將其中有害物質剔除之后能夠實現污泥能源化處理。污泥消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污泥酸性消化,將污泥中的酸性物質降解,高分子有機物首先在胞外的作用下水解與酸化。其次,是相對性的堿性消化,專性厭氧菌將第一階段由兼性厭氧菌產生的中間產物和代謝產物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氨。有機污泥在消化之后能夠實現微生物、化學成分降解,進而能夠作為能源資源二次利用,并且污泥在消化降解過程中自身體積會出現顯著變化,體積降低之后生物穩定性、脫水性大大改良。降解過程中產生的甲烷能夠為污水處理廠周邊居民生活提供能源。經過烘干之后的污泥受高溫影響,其中的有害物質也會大大減少,進而實現能源利用。
城市污泥中蘊含著大量有機物質,通常情況下占據污泥自身75%左右,污泥再利用過程中也可將化學物質提取出來,合成為燃料。將污泥廢棄物衍生燃料以25%~30%的比例摻入礦石燃料中,已經在多家印染廠導熱油鍋爐試用,燃燒情況穩定。
三、林地利用與綠化利用
將污泥應用與林地土壤改良也是污泥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僅能夠緩解林地土壤長時間利用的壓力,增強其營養物質含量、土壤肥力,還能夠提升樹木的生長質量。近年來,眾多專家研究發現,污泥堆肥、土壤改良過程中能夠利用污泥吸附土壤中的熱量,提升土壤保溫、保濕能力。例如:在高速公路綠化帶建設中使用污泥轉變土壤效能中,能夠增強土壤中的養分,提升植物生長質量。隨著相關研究進展逐漸提升,污泥被用于城市園林建設、高速公路綠化帶建設、市政綠化工程、園林育苗等領域中,其利用污泥中含有的微生物、微量元素、金屬元素等,改善土壤的營養結構,增強土壤的養分,使得植物能夠生長得更加茂盛。通過隨污泥綠化的應用,不僅能夠促使污泥的有效處理,還能夠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旨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
與此同時,應當提升污泥處理人員的工作專業能力和技術,對于勘察結果應當進行準確的記錄。根據勘察的數據準確分析當下的污泥資源化情況,并且明確其中是否對于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判斷其中是否存在隱患和安全問題,根據問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方式,降低污泥污染對于生產生活的影響。
四、結語
根據本文的論述能夠明確,應當加強對于污泥污染的認識,保證在進行工業、農業、生產生活等相關活動的過程中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產生活發展之間的穩定提升。對于污泥變廢為寶,不僅是強化污染處理的有效方式,還是提升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降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危害和影響,有效發揮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利用。
參考文獻
[1]涂依.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利用途徑探討[J].科技展望,2017,(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