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梅
摘 要:公路隧道工程的技術管理,有助于提高公路運輸的穩定性、安全性,技術管理應貫徹在施工前后的各個時期,使得管理更為全面,能夠實時施行技術監督,提供技術保障,技術管理的同時,還應分析公路隧道工程現場的環境與問題等,展開養護分析,加強對公路隧道工程的養護力度,提高公路隧道工程的運作和承載能力。
關鍵詞:公路隧道工程 技術管理 標準化
一、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管理
(一)施工準備環節的技術管理
公路隧道工程較為系統化,因此應做好前期的各項安排,始終應基于勘測的數據、現場的分析結果等整理出來,對應不同的技術形式,選擇成本較低、人力勞動強度弱且具有效率的技術模式,同時還應積極為施工創造有利條件,應適當地進行現場初步整理,對公路隧道工程周邊環境與地質環境充分了解,在技術管理中,將有關的技術落實責任,各項技術之間相互銜接,尤其針對同步作業的多種技術、交叉技術,應減少管理中的矛盾,早期進行工作工序安排,還應結合現有的人力資源、設備條件等進行統編,調整設備,調配人員,做好技術管理的基本。
(二)施工過程中的技術管理
施工中按照原有的安排,并結合圖紙進行技術管理,其中針對工程變更的問題應引起重視,重新考慮技術工藝與形式,同時在技術的施行中,應跟進測量工作,展開現場監理活動,并對部分的重點工程施行實驗,為保障技術管理的效率,還應進行技術測驗與試驗標準測試,留存技術管理中問題的解決路徑相關問題,以便于后期在技術問題的分析上提供保障,也有助于養護形式的選擇。技術變更時應把控好技術的變更時間、范圍與影響等,預防技術管理風險。
二、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的養護要求
(一)養護隊伍更加趨向于專業化
部分公路隧道工程中的養護團隊,本身就是技術管理團隊,他們缺乏對養護的針對性知識,只能基于技術管理經驗實施養護,不能全面的覆蓋養護問題,在身兼數職的情況下,技術管理與養護均會受到制約,且養護團隊與養護責任人,只能進行日常的養護是不夠的,應能夠應對各種突發事故、意外天氣影響,進行搶修養護,這就需要對養護人員的專業性進行考究。
(二)進一步加強區域性合作
養護工作基于公路隧道工程的環境、條件,需要持續的投入人力物力,不僅較為浪費成本,而且勞動力需求大,部分公路隧道工程雖然短期的養護成本不高,但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連續性養護的成本就會添加,如設備因素下的養護成本問題,不僅是養護,部分的檢測設備也成本較高,相對成本利用率卻普遍偏低,應在區域下進行長期合作,提供對設備的養護專人維護、供用,使得有公路隧道工程養護需求的單位互相幫助,在政府部門的協作下,實現優勢互補,降低養護的難度。
(三)養護作業手段逐步實現機械化
公路隧道工程養護工作應逐漸以機械模式代替人工模式,對公路隧道工程的養護分析,也可以逐漸應用自動化模型系統來實現,而非人的主觀分析結果,機械的應用可減少養護的誤差,更為準確的安排養護工作,有助于提高養護的效率。
三、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的養護技術
(一)裂縫處理
裂縫是公路隧道路面工程養護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裂縫也是一種常見的養護問題,對于不同大小的裂縫有不同的養護辦法,為降低成本,小的裂縫可以進行瀝青填充,而后刮平,大的裂縫需要重新將細顆粒攪拌均勻灌注進去,最后進行路面的鋪設。
(一)波浪處理
波浪的突出部分,應利用機械消除突出的表面并展開瀝青噴灑,遇到面積較大的波浪時,應分析是否需要整體挖除,重新鋪設,一般會利用可塑性強的黏土填充,也可以利用廢舊材料填充降低成本,應保障基層、面層養護后的荷載力。
四、隧道養護標準化的核心內容
(一)作業流程標準化
在進行公路隧道養護等級評定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在掌握我國公路隧道養護相關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公路等級的內容,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公路隧道相關技術的運用現狀進行全面的評價,以此制定合理有效的養護策略,從而實現作業流程的標準化。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1)土建結構的養護作業流程:日常檢查、專項檢查、應急檢查、保養維修、病害的治理與維修保護等;(2)機電設施養護作業流程:日常的巡查、清潔工作、保養工作、技術的應用狀況、維修工作等;(3)其他工程設施養護作業流程:除了日常的清潔與保養之外,還包含了應急檢查與技術評定等。
(二)養護信息的標準化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國內大部分的養護機構都會將養護信息保存于計算機內,但主要是以電子臺賬的形式(數據庫的初級階段)存儲,并沒有根據往期數據進行相應的比較與分析,因此,離電子化、標準化的程度還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上述內容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對公路隧道養護信息記錄的形式進行統一。為了更好地掌握養護實際進展,公路隧道養護信息的記錄格式需要統一標準。然后,根據省份的不同、公路的不同來對信息之間進行一定的對比與參考,對此也需要統一評判標準。
第二,加強公路隧道信息動態化的管理工作。相較于靜態信息來說,動態信息的最大特征是描述事物在運動過程中的狀態,例如,空間的變化、時間的變化等。目前,我國隧道養護靜態資料的整理主要涉及施工、檢測、設計、監測等環節,信息動態化不足。但是,機電設施等各項設施的檢查工作、隧道土建結構的檢查工作中若是信息的動態化不充分,工作人員便無法準確掌握其在一定時間、空間等所展現的變化過程,不利于對各項技術運用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與判斷,信息所具備的價值也無法發揮。因此,動態化管理是一種可以實時掌握隧道設施變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動態的監測。
(三)檢測與監測的標準化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隧道養護檢測方法體系。主要包含內容是:一級隧道養護的經常性巡查,至少每月一次,重點檢查的部分需要保持每日一次。對于大部分的山嶺公路隧道來說,各方面的要求更高。由于隧道洞內存在許多預留、預埋、燈具、風機等附屬設施,如果使用地質雷達進行相關的病害檢測工作顯然會受到較多的影響,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于嚴重不良地質的監測工作,但如何確定監測對象、監測斷面以及合理安排監測設備,依然需要制定相應的規范,從而實現監測工作的標準化。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習慣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同個隧道在同一時期的檢測結果可能會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檢測結果缺乏規范性的評定標準。因此,從隧道的實際狀況出發來構建完善的檢測體系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四)提高公路養護管理工作重視程度
樹立明確的思想認識目標,確保養護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負責。從思想上認清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強日常養護管理、預防性養護管理等工作力度。在保證公路整體質量、美觀性的同時對于公路質量、安全、壽命等關鍵要素進行關注,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性養護管理措施,將公路質量、安全問題控制在初始階段。針對不同時期所產生的病害問題,考慮外部因素對公路使用情況的影響,確保預防性養護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并針對公路病害進行有效分析,實施安全評估,了解和掌握公路使用過程中存在的病害現象和安全狀況,提升對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
五、結語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管理與養護是有相互關聯性的,同時也可以管護分離,應基于公路隧道工程的現實條件,采取相對的技術管理、養護辦法,從而正確提高公路的運載能力。針對公路隧道工程的特點,應在技術管理與養護方面進行合理的調控,從技術、管理的層面分別著手,提高公路的社會功能性。
參考文獻
[1]王同同.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及養護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18(19):2016.
[2]辛文軍.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及養護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9(9):1595.
[3]郭雁冰,江浩.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及養護方法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8(22):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