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去湖南一個村進行扶貧調研,了解到該村種植杭白菊很難推廣。其實從自然條件來說,杭白菊是很適應這個地區的,但是,杭白菊三四月播種,十月收獲,需要人天天照看。當地農民嫌麻煩不愿意種。
按照一般的看法,會認為這個村的農民很懶,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周飛舟調查發現,這個村的農民太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伺候”杭白菊。留在村里的勞動力,大多是貧困戶,他們家里有比種植杭白菊更緊迫的事情。他們之所以沒出去打工,或者是因為家里有臥床的老人,或者有其他的拖累和負擔,讓他們不能出去打工,當然也就無暇種植杭白菊。
這件事情讓人們再一次看到,在當前在脫貧攻堅戰中,部分貧困戶對參與產業扶貧積極性不高,出現 “干部熱情高、群眾冷眼瞧”等不正常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拋開部分貧困戶的主觀原因,一些貧困戶消極參與產業扶貧,根本原因還在于沒有充分發揮農民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作用。
實事求是地說,能夠發展產業的地方早已先行一步,后行者大都為發展產業條件不好的地方。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期限臨近之際,這些地方的一些同志在發展扶貧產業時,有的饑不擇食,“撿到籃子里就是菜”,不考慮群眾的具體情況,讓農民無法參與;有的過度依賴資本在產業扶貧中的作用,把農民當成農業生產的“機器”,讓農民不愿意參與。這些做法,違背了農業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過程中就難以避免出現“貧困戶沒時間”等尷尬局面。
當前,不管是扶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中央都反復強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除了制度上的安排外,還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農民的實際情況、理解農民的現實處境,真正把農民放到農村發展的主體地位上。
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揭示,農民是農村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農村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之一。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只是一個工作方法,而且還是一種政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