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閆冬妮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自1947年3月,東北作家駱賓基撰寫的《蕭紅小傳》作為第一部“蕭紅傳”由重慶中原出版社出版,到2019年1月由月下撰寫的《蕭紅別傳:花曾開過,我曾來過》于青島出版社出版,70余年間共計誕生成書意義上的各式“蕭紅傳”共計110余種(含自傳和他傳)?!笆捈t傳”種類多、數量大、誕生時間久,著者波及海內外,不僅使蕭紅成為立傳最多的現代作家之一,而且也在客觀上使“蕭紅傳”成為一道引人矚目的風景——無論對于蕭紅的研究者、文學史家,還是一般的讀者,百余種“蕭紅傳”都可以以共時性的方式承載閱讀、接受和傳播的功能,并具有相應的價值。如何理解這些“蕭紅傳”的價值自是有很多角度,而本文以“文獻史料問題”為介入點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已。
將“蕭紅傳”按照現代作家傳記之一的分類作為一種文學“史料”顯然是可以成立的。這一
論斷,既可以從馬良春多年前發表的《關于建立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的建議》一文中,將“傳記性史料,包括作家傳記、日記、書信等”[1]列為現代文學史料之一類中得到確認,也可以從劉增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一書中介紹的河南大學中文系于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根據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存在形態,參照中國古典文學史料類型的研究成果”,將“作家年譜、傳記、回憶錄史料”[2]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料之一的敘述中得到證明。上述證明過程當然還可以擴大至中國文學史料學乃至近現代史史料學等范圍,但由于已經可以在更為具體、明確的范疇內得到確證,再依據從小到大的范圍加以推論已無太多必要。值得指出的是,當依據這些以往的、已為很多人認同的結論,去“重復指認”包括“蕭紅傳”在內的現代作家傳記是現代文學史料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很少考察這些傳記現有的實際寫作情況及其特殊性進而思考其史料價值問題的復雜性。在本文中,之所以強調分析“蕭紅傳”的“文獻史料”問題而非籠統的“史料”問題,就因為進入消費時代之后的現代作家傳記寫作及其表現形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從“文獻史料”問題的角度考察“蕭紅傳”其首要原因也正在于:“文獻史料”是更為具體的史料表現形式,它區別于實物、口述以及影像等表現形式的史料,是文字性質的史料(即“文字史料”),適合本文所言的“蕭紅傳”的現有實際情況。
當然,“文獻史料”的關鍵之處仍在于“史料”本身。既然是“史料”,其本義就是“歷史遺留物,是過去的事物得以流傳于后世的實物資料、語言資料等”[3]2,而從其功用和價值的角度上說,史料則“是指研究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1)具體見吳秀明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緒論”第2頁書下注釋③。。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史料”由于一般不涉及訓詁等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因而和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字的“文獻”概念的區別界限往往不十分嚴格,兩者可以互用、并用或合用的現象比較常見,究竟使用“史料”還是“文獻”關鍵在于研究者的認知以及概念的界定。而像“文獻史料”或曰“文字史料”基本就等同于“文獻”,正是由史料自身的表現形式和現當代文學史料構成的實際情況共同決定的。
確定“蕭紅傳”是現代文學“文獻史料”、具有史料一般特性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其特殊性:“蕭紅傳”幾乎都是后人整理或撰寫而成、彼此的質量并不均衡;“蕭紅傳”在進入21世紀第一個十年之后數量激增,呈現明顯的消費性特征,且至今仍保有持續增長的態勢,表明其文獻史料價值在整體上并不十分穩定。以蕭紅、張愛玲、林徽因、徐志摩為代表的幾種現代作家傳記由于受到商業、出版、傳播等消費邏輯的影響,其史料價值及相關問題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此時,“現代作家傳記是現代文學史料”或“現代文學史料包括現代作家傳記”的結論并不能完全涵蓋其特殊性。如果部分“蕭紅傳”由于其獨到的見解、獨特的發現,仍可以作為“研究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從而實現作家傳記在學術研究意義上應有的“文獻史料”價值,那么,那些帶有明顯消費特征的“蕭紅傳”其實是解構(至少是部分解構)了上述結論。這些傳記對于一般讀者來說當然也相對完整、真實地記錄了蕭紅的一生,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大致了解蕭紅的生平,但它們僅具有閱讀的價值,只是增加了“蕭紅傳”版本數量,其實與學術研究層面上作家傳記具有的“史料”價值已不可同日而語?!笆捈t傳”的史料價值由此分出多個層次,史料問題也因此變得復雜化了,而以“蕭紅傳”為例研究現代作家傳記的史料問題、現代文學史料問題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卻得到了凸顯,這不能不說其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談及“蕭紅傳”的史料價值,顯然要結合其實際情況并依據史料學的基本邏輯,而其目的自然是充分而有效地閱讀和應用。按照《中國文學史料學》中的論斷,現有的“蕭紅傳”在整體上可以被分為兩大主要類別,即以“作家本人的著作”為代表的具體為“蕭紅自傳”的“第一層位的文學史料”和以“蕭紅他傳”為代表的屬于“同時代的非當事人的記錄”的“第二層位的文學史料”[3]130-131。上述分法在具體展開過程中當然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層次(2)比如,在潘樹廣、涂小馬、黃鎮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料學》中,還有“根據前代遺存的史料進行綜合、分析、取舍而寫成的資料性著述,稱第三層位的文學史料”的劃分,見該書第132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考慮到現有的“蕭紅傳”書寫并不像現代人寫古代人傳記那樣時間久遠,所以,本文并不區分“第三層位的文學史料”。,但依據作傳者和書寫對象的身份異同進行總體分類,卻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方式。
盡管人物“自傳”常常會給人“此生獨此一本”的印象,但從現代傳記發展史的角度看待,“自傳”在具體呈現時由于出版、命名等因素的影響,其表現形態往往并不是唯一的。以“蕭紅傳”為例,現有的7種“蕭紅自傳”就至少有“自傳”“自述”(傾向于“回憶錄”和“口述歷史”)兩種形式。兩種形式就文字內容來看皆出自蕭紅之手,似乎使“蕭紅自傳”在作為文獻史料使用的過程中不存在任何問題,然而,當我們逐一考察這些“自傳”時,則會發現其與生俱來的特殊性和相應的復雜性。
蕭紅生前有沒有有意地寫過自傳?當這個問題提出時,“蕭紅自傳”的特殊性其實就已顯露出來。蕭紅寫作自傳體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寫過大量回憶性散文,但并未寫過標準意義上的“自傳”,這使得現有的“蕭紅自傳”本身就成為一個“特殊的現象”。從肖鳳編的《蕭紅自傳》(1996)、汪凌編的《蕭紅自述》(2004)、張明林編著的《蕭紅自述:傳奇故事》(2011)、文明國編的《蕭紅自述》(2014)等出版情況來看,現有的“蕭紅自傳”只能說是“有意的自傳”。為了能夠將其命名與歸類,我們不妨將其稱之為“閏自傳”,此處的“閏”取義為“非正式”之意?!伴c自傳”雖依據蕭紅生前創作或是直接將其敘述生平及友人文字輯錄在一起,但畢竟和嚴格意義上的自傳有一定的距離。因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很少有人將其作為“作家本人的著作”即“第一層位的文學史料”,而“蕭紅傳”的文獻史料價值問題也正于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果從“蕭紅自傳”大都屬于某一叢書系列的角度予以看待,如《蕭紅自傳》(名人自傳叢書,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蕭紅自述》(大象人物自述文叢,大象出版社,2004)、《蕭紅自傳》(現代文化名人自傳叢書,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蕭紅》(蕭紅著述,插圖本名人名傳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蕭紅自述》(蕭紅著,文明國編,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連續性的結論:“蕭紅自傳”與出版社或編者的有意策劃有關;這樣的策劃與蕭紅的文學史地位及其傳奇的一生有關;通過“名人效應”,“蕭紅自傳”就其生產和消費環節,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通過連綴、編撰而成的“蕭紅自傳”雖不是出自蕭紅之手的“自傳”,但從文字的角度考察,它確實有助于了解蕭紅的生平特別是其成長經歷和文學創作歷程。不僅如此,不同階段的“蕭紅自傳”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蕭紅研究的現狀。以肖鳳編的《蕭紅自傳》(1996)為例:著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編纂《蕭紅資料》時曾從端木夫人鐘耀群女士手里獲得“蕭紅與端木致華崗的信共九封,同時附有華崗夫人談濱若女士致端木蕻良信一封,及鐘耀群女士關于這批信件來源的說明”,這些材料都被肖鳳編入《蕭紅資料》,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一直也未出版,是以借此機會,將其編入《蕭紅自傳》中。此外,肖鳳還在書中編入了周鯨文的《憶蕭紅》一文,這篇“見證人的真實筆錄”[4]290,曾發表于香港《時代批評》1975年12期,但從未在內地報刊轉載過,此次也一并收入。肖鳳的編纂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蕭紅自傳》在當時具有的文獻價值。由此可知:“閏自傳”雖不是“自傳”,但肯定有成為“自傳”的理由和相應的文獻基礎。與認知這類“自傳”的生成過程相比,其究竟具有怎樣的文獻價值(或曰究竟編輯得怎么樣)恐怕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從更為辯證、客觀的角度看待這類“自傳”,才是我們認識其“特殊性”的全部意義。
與“自傳”相比,由他者所著的“蕭紅傳”由于數量已超百種,其本身就可以獨立成為一個研究課題。當然,從史料學的角度看,此時的“蕭紅傳”畢竟是第二層位的史料,這樣客觀存在的前提決定了無論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還是研究之參考,選擇其中的優秀之作都是十分必要的一項工作。
按照“蕭紅傳”生成的過程,駱賓基的《蕭紅小傳》顯然是首先應當提及的一本。駱賓基的《蕭紅小傳》,之所以歷來為蕭紅研究者所重視,其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駱賓基是蕭紅生命最后階段的見證人,其記錄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此外則是《蕭紅小傳》是第一部“蕭紅傳”,有著其他“蕭紅傳”無法取代的開創性和歷史感。《蕭紅小傳》完成于1946年11月,先于1947年3月在重慶中原出版社初版,同年9月又于上海建文書店初版,在當時就產生了重要影響,引起了人們對于蕭紅的廣泛關注,以至再版重印多次。至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和北方文藝出版社分別于1981年11月、1987年6月出版了經作者修訂的《蕭紅小傳》,而從其初版誕生到20世紀80年代修訂版出現,30余年的時間里國內研究界能看到的“蕭紅傳”幾乎是僅此一種。《蕭紅小傳》雖有很多史實上的錯訛、寫法上也不夠規范,且在20世紀80年代再版修訂后仍存有一些不足,但其意義卻在于開創了“蕭紅傳”的寫作傳統。出自對于蕭紅英年早逝的悲痛和一種戀人式的紀念,駱賓基在《蕭紅小傳》中突出對于蕭紅思想、創作和命運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而同是作家的身份和經歷又使駱賓基在講述這些時可以從自己心中的藝術高度出發,進而融入真摯的情感和文學性的特質,這部傳記描述蕭紅之死的一些場景及文字,至今仍為后起的蕭紅傳記寫作和蕭紅研究反復援引,充分證明了其無法替代的地位。
與《蕭紅小傳》及其修訂版相比,美國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蕭紅評傳》是20世紀80年代在國內出版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價值的“蕭紅傳”。《蕭紅評傳》在國內最早于1985年8月在北方文藝出版社翻譯出版,在此之前,曾有美國印第安那杜尼公司(Twayne Publisher)1976年版和皆為鄭繼宗翻譯的香港文藝書屋1979年版、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版。之后又有香港三聯書店版的《蕭紅新傳》(1989)和復旦大學出版社版的《蕭紅傳》(2011)、北方文藝出版社的《蕭紅評傳》(2019)。《蕭紅評傳》是在葛浩文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充分體現了西方學者特有的學術理路和思維方式以及良好的學術素養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在此版傳記出版過程中,葛浩文曾訪問過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黃源、周海嬰、丁玲等親歷者;走訪過蕭鳳、陳隄、鐵峰、丁言昭等蕭紅的研究者并參考過他們的觀點,還曾親自造訪過哈爾濱[5]7……在掌握材料并不完整的前提下,著者對于一些存疑的問題,多采用大篇幅的注釋,將各種不同的觀點羅列出來,然后經過一番分析后作出開放式的結論。作為20世紀70年代以學術方式進行蕭紅研究的海外第一人,葛浩文的《蕭紅評傳》首次以“評傳結合”的形式即“‘傳’指蕭紅的生平,而‘評’則指對其文學作品的評論”[6]6,實現了對蕭紅生平和創作的系統學理性的研究,同時也開創了蕭紅“評傳”寫作和研究的先河。通過“評傳”,葛浩文不僅開創了從性格和心理審視蕭紅命運的認知方式,而且還深刻體現了其本人對于蕭紅作品的藝術評判尺度與獨特的價值判斷,從而使蕭紅走向了世界并在傳播的過程中促進了蕭紅的本土研究和世界性研究?!霸谑捈t生平和傳記研究上,葛浩文的開創之功,得到一致公認。直至今日,對于蕭紅的學術性探究,仍無可規避地從這本書開始?!盵6]7
對比駱賓基的《蕭紅小傳》和葛浩文的《蕭紅評傳》,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絕大多數他者所著的“蕭紅傳”在今天看來文獻史料價值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降低。究其原因,首先,“蕭紅傳”與蕭紅研究互動,而這一階段蕭紅研究還不夠充分,大量的史料還在發掘、整理的過程之中。其次,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蕭紅傳”作者多為東北學者,他們雖有“地域性”的優勢,同樣也受到“地域性”的限制,而蕭紅早逝、蕭軍健在也常常使其文筆諱飾,對于二蕭之間的愛情故事、文學成就的高低敘述過于含糊。此外,就是對于已有的“蕭紅傳”如駱賓基的《蕭紅小傳》和葛浩文的《蕭紅評傳》,或是不加甄別的認同,或是不予完全采信,而真正具有文獻史料價值的“蕭紅傳”直到新世紀來臨才再次誕生。
從寫作時間開始算起,20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最有代表性的“蕭紅傳”是由季紅真于2000年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蕭紅傳》。該書系“中國現代作家傳記叢書”之一,后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由現代出版社推出《呼蘭河的女兒:蕭紅全傳》和《蕭紅全傳》(修訂版)。作為一個有著扎實基本功的學者,季紅真是在結婚生子之后才開始理解蕭紅的偉大的[7]1。這樣的前提使其可以從女性切身體驗去書寫蕭紅。對于蕭紅生平的許多疑點,如其未婚夫的下落、蕭紅和蕭軍的孩子、蕭紅在香港求醫的經過、蕭紅骨灰的下落等堪稱蕭紅人生之旅的難解之謎,季紅真采取了“存疑待考”的策略。就《蕭紅傳》當時成書的情況來看,雖然一些史實存有問題,但出于女性特有的感悟、理解與客觀考察,季紅真在敘述蕭紅生平某些“節點”時仍超越此前許多研究者的結論。比如,對于二蕭的結合可能引發的浪漫愛情想象,而對于另外一個在蕭紅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男人駱賓基,季紅真結合已有幾種“蕭紅傳”和葛浩文的《蕭紅新傳》認為,關于二者關系“應該保留歷史的本來面目”[7]4。《蕭紅傳》奠定了季紅真成為蕭紅研究著名學者的地位,但作為研究者,季紅真對于蕭紅的研究并未因此而停止。2011年時值蕭紅誕辰100周年,季紅真在對蕭紅生平重新進行詳細考察和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于現代出版社出版了《呼蘭河的女兒:蕭紅全傳》。之后,又于2012年在現代出版社再次出版該書。至2016年,季紅真又于現代出版社出版了《呼蘭河的女兒:蕭紅全傳》“修訂版”。最新版《蕭紅全傳》更新了大量文獻資料,修改了初版本一些史料方面的不足與錯誤,體現了作者對蕭紅生平及其創作的最新思考。修訂版《蕭紅全傳》圖文并茂,計有500余頁、50萬字,是迄今為止內容最為豐富的“蕭紅傳”,堪稱“蕭紅傳”寫作的標志性成果,預示了“蕭紅傳”在歷史化和典型化道路上的成熟。
新世紀以后的“蕭紅傳”,可以林賢治的《漂泊者蕭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和葉君的《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為代表,兩者分別代表了“獨特理解與詩性表達”和集前人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綜合的蕭紅傳記。它們的出現使“蕭紅傳”由一般傳記書寫進入到學術研究意義上的評傳層次。上述出現于不同時期的五種“蕭紅傳”及其修訂版本,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蕭紅傳記書寫的實績,這些傳記在成書之后以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方式,既推動了“蕭紅傳”的書寫、豐富了其格局,同時也促進了對蕭紅的研究,并以各自的獨到之處提升了“蕭紅傳”的文獻史料價值。
通過“蕭紅傳”的生成與發展、形態演變,我們可以看到文獻史料視野內的“蕭紅傳”雖數量眾多,但卻存有非常明顯的不平衡性。數量眾多的“蕭紅傳”為文獻史料研究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從史料概念的角度單向推演,現有的“蕭紅傳”自是都可以作為文獻史料;但從史料價值及研究應用的角度上看,現有的“蕭紅傳”則或是因時間的推移價值減少,或是因消費性強價值匱乏,為此,辨析“蕭紅傳”的價值又成為一個關乎閱讀和應用的課題。顯然,“蕭紅傳”只有在具體到研究、作為重要的參考文獻時,其文獻史料問題才會變得明顯而突出。至于由此可以引申的結論則是:應當有一部全面而翔實的“蕭紅年譜”,以豐富“蕭紅傳”的書寫并填補其空白?!笆捈t傳”文獻史料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其實反映了當下現代作家傳記書寫的現狀,這一現狀與傳記書寫者和傳記出版密切相關,涉及傳記寫作自身應有的道德倫理。但無論怎樣,以真實為底線、與蕭紅研究互動的“蕭紅傳”都是傳記寫作者應當樹立的理想與目標,唯其如此,“蕭紅傳”的書寫才具有相應的意義和價值,“蕭紅傳”的文獻史料問題才會得到合理的解決和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