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靈 林漢興
“兩不愁三保障”是民之所愿,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民之所盼。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福建漳浦縣霞美鎮用足用活產業扶貧資金,落實枇杷產業扶貧項目,開啟了一條脫貧之路。
山上的花兒盛開,田野里小燈籠正黃,水面上碧波蕩漾……
走進福建漳浦縣霞美鎮巷內老區村產業扶貧示范點,一顆顆黃色的“小燈籠”掛滿枝頭,閉上眼睛,你能聞到彌漫在空氣里的清甜氣息,不時遇上或挑或背著滿筐枇杷趕路的果農,他們一個個臉上都寫滿了笑容。
“張大叔,今年枇杷開始收獲了吧?價格怎么樣?”
“小林,你又來下村看我們了,今年雨水足,枇杷又大又圓,還不會酸,收成還不錯。·感謝政府給我送的一筆中央扶貧專項資金,讓我擴大了枇杷地的規模。”
在巷內村的農田小路上,扶貧干部小林與貧困戶張漢族親切交談著。
這一切,蘊含著霞美鎮黨委、政府打造枇杷產業扶貧項目的辛勤與堅守。
巷內村三面環山,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莊,離鎮政府遠,村組公路路況差,村民運送枇杷或靠肩挑背馱或靠破舊摩托車運載,去鎮上賣一趟枇杷來回至少要花兩小時,價格低廉不說,有時還無人問津。
44歲的貧困戶張算仔說:“我們家有4口人,有個女兒還在讀書,夫妻倆體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像我們靠山的小村莊,能種點農作物,賺點錢養活自己著實不容易。
通過對巷內村貧困戶數日的走訪,對于貧困戶的訴求,小林一一記下。
“輸血”只是救急,不是目的,實現自身“造血”功能才是關鍵。為什么過去巷內村的扶貧工作效益甚微呢?是因為方法不當。扶貧款發下去,解了一時燃眉之急,但一段時間后錢花光了,窮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如今扶貧的思路要調整到用產業去扶貧,貧困戶所在的村有什么優勢產業,我們就扶持什么,我們要給貧困戶留下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產業銀行”。
面對巷內村的貧困現狀,霞美鎮黨委、政府認真分析了致貧原因:巷內村荒山多,適合發展種植產業。2018年年初,巷內村開始實施產業扶貧示范項目,一年的時間不僅讓昔日荒山變美了,更可喜的是,增收無門的貧困村民在家門口也能種枇杷掙錢了。
通過實地調研、民意征求,霞美鎮扶貧辦探索了“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資金入股+貧困戶各自經營管理+政府全方位指導扶持”的枇杷產業經營模式。
以巷內村枇杷種植大戶為主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充分發揮“傳、幫、帶”實效,把貧困戶培養成為發展枇杷種植產業的技術能手。
為了打消貧困戶產品銷售的顧慮,巷內村委會牽頭,以枇杷種植大戶為市場主體,為參加枇杷種植產業精準扶貧的對象戶,提供技術指導、生產代管、優質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
在不到一公里的村公路上,村里種植大戶設有多個臨時收購點,貧困戶的“小燈籠”也就不愁“婆家”了。
巷內村枇杷產業扶貧示范項目直接帶動了巷內村13戶48人貧困戶發展,讓每戶貧困戶年收入增收達上萬元以上。